漸行漸遠的技藝——方寸之間,與時間同行
上世紀70年代,手表作為家庭“三大件”之一,在人們心目中占據重要位置。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手表成為尋常之物,帶熱了修表行業。然而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尋呼機和手機等多功能的現代化通訊工具陸續進入百姓生活,尋呼機和手機都附帶時間顯示功能,于是戴表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制表工藝的不斷提高,手表故障率一再降低,修表的少了,修表生意也隨之清淡,這個行業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在松源街和石龍街交叉處,聚集著僅有的幾家修表店,因為父親的緣故,徐笑康成了修表師傅,一干就是幾十年,至今仍在堅持。
“老徐鐘表”是一間不大的店面,墻上掛著各式鐘表,墻角放著一張工作臺、一條靠椅,徐笑康大部分的時間就是蜷縮在這方寸地里。
“滴答滴答”,指針的轉動聲時時縈繞在耳邊,似在講述身旁這位師傅從小到大的修表人生。今年53歲的徐笑康坐在椅子上,眼戴放大鏡,低著頭,左手拿著一塊表芯,右手捏著一把鑷子,小心翼翼地拆卸著。
徐笑康的老家在龍泉,“其實我算慶元人,我出生在慶元。”他笑著說,從事修表行當,也是繼承了父親的事業。1938年,徐笑康的父親在麗水拜師學了修手表的手藝,隨后,父親進入了“慶元手工藝社”,“那相當于是個老手藝人組成的協會,修表、打鐵、補鞋、刻章、鑲牙……大家聚在一起,卻又各自謀生。”解放后,父親便留在了慶元。
徐笑康讀小學那會,就時常圍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他也喜歡上了搗騰表。那個年代以鐘表為主,古老的大鐘都是用手上發條的,在徐笑康看來,看著父親怎么把鬧鐘拆開,檢查一遍,再一點點組裝好,都讓他充滿好奇和驚喜。帶著這一份心情,徐笑康把這門手藝記在了心里,邊看邊學,不懂就問,當他真正接觸后,越發的愛不釋手。初中畢業后,徐笑康便在龍泉開了修表店。
“當時這行很吃香,能有一門手藝,足以養家糊口了。”徐笑康回憶起鐘表行業的歷史變遷,感慨不已。上世紀60年代,手表可是結婚“三大件”之一,手表券,那真是一票難求,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手表越來越普及,修表行當的生意更是紅紅火火,他們根本不愁沒表修。那會,父親一天的收入有時高達200多元,撐起一個家庭的生活還算容易。上世紀90年代,鐘表業受到沖擊,跟著父親學藝的人紛紛轉行,而他曾經收的徒弟們也都另謀生計,如今只剩他和哥哥在做這件事。
1996年,父親去世,徐笑康接下了父親的店。父親修表的名聲早已為人所知,一遇到表的問題,大家總會說找“老徐”,徐笑康用父親的名號取了店名,便有了現在的“老徐鐘表”。
聊天中,有人拿著手表來修理。“徐老師,幫我看下手表怎么停了?”一個老奶奶徑自走進了店里,徐笑康接過手表,打開工作臺的抽屜,里面是滿滿當當的工具,剪刀、鑷子、起子、螺絲刀……幾十樣叫得出名字和不知名的。徐笑康拿起開表器打開手表后蓋,用吸塵球清理了表內,借著放大鏡仔細檢查了一番,“沒事,電子沒電了,換一顆就可以了。”不到半分鐘,手表蓋重新擰好,徐笑康把手表遞給了老人家。
“如果是以前,工具更多。”徐笑康介紹,那會大家戴的都是機械表,因為配件少,大多都要手工制作,如果是手表的自來桿壞了,就要把自行車車輪的鋼條打磨成針般大小,不亞于“鐵杵磨成針”;如果是擺輪斷了,就要把針銼成頭發絲般細小并焊接上,修一只表往往要花費大半天。
修表是個精細活,也很辛苦,徐笑康說,做自己喜歡的事很幸福,唯一遺憾的是沒能收到一個徒弟,把自己畢生的技藝傳授給他,“我不怕別的,就怕這老手藝失傳。”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