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縣19個鄉鎮(街道)里,有一批堅守在基層的醫護人員,他們進村入戶,守護村民的健康,村民把他們當成“親人”。他們是守護鄉村的白衣天使——鄉村醫生。
據了解,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70個,在職人員955名。其中,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家,村衛生室100家。
日前,記者走進鄉村醫生,了解他們為村民健康護航的故事。
扎根基層只為村民健康
“小劉,這兩天身體不太舒服,幫我看下。”近日,剛上班,荷地鎮荷地村村民吳大伯到鎮中心衛生院。
這天,值班醫生是劉衛超。劉衛超幫7位病人輸液,幫一位名發高燒的小孩看病,為一位村民量血壓。除此之外,還處理了一些衛生院的瑣事。
每次看病過后,劉衛超都習慣把桌面收拾干凈,把用過的儀器整理整齊。“這么多年,習慣了。把辦公室的環境弄好,能讓病人感覺舒心一點。”劉衛超解釋。
如今,荷地鎮中心衛生院共有10名醫務人員,劉衛超是唯一的一名全科醫生。衛生院采用輪班的方式值班,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保證衛生院有責有崗,有崗有人。
今年50歲的劉衛超,1986年初中畢業后到合湖鄉衛生院工作,2005年調到百山祖中心衛生院。2013年調到荷地鎮中心衛生院。從風華正茂到人到中年,劉衛超從事鄉村醫生已經歷29個春秋。
說起選擇醫生這個行業的原因,劉衛超回憶道,年幼時,身邊的兩位親朋因為鄉醫院設施簡陋、醫療技術限制等因素離開了人世,這讓他刻骨銘心,立志從醫。
“現在的農村,大部分青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是老人和小孩,村到鎮的班車幾乎沒有,他們只能徒步到衛生院看病,有些可能來回一趟就要4、5個小時,如果身體不舒服的老年人,需要花的時間更多。”劉衛超說,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曾經屬于衛生系統被投訴的熱點——看病貴和態度差都已經得到了解決,但是,在農村,看病難的情況還是存在,他們改變了服務模式,從在醫務室等病人,轉變成到農戶家里服務,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醫護人員服務意識的提高,服務方式的轉變,使得荷地鎮中心衛生院門急診人數急劇增多。2014年,荷地鎮中心衛生院門急診人次9363人,比2013年同期提高71.12%。這也讓劉衛超和同事們更加忙碌。
在山區當醫生,總是有諸多不便。百山祖和荷地都屬于海拔高的地方,由于長年在高山地區工作,劉衛超患上了關節痛。“春天時,房間和辦公室都是潮濕的;冬天時,氣溫很低,沒有太陽的話,更冷。床鋪如果一兩天沒有住,就要曬一曬或者用電熱毯烘一烘,不然時間久了就會發霉。”劉衛超說。
在鄉村工作這么多年,劉衛超也曾遇到幾次可以進城或是換工作的機會,然而,都被劉衛超給拒絕了,他覺得,當醫生是一份能讓他開心的職業,看著一個個病人康復,心里就特別有勁,感覺全身都充滿了力量。
劉衛超的妻子也是一名鄉村醫生,她在百山祖衛生院任職。只有休息的時候,劉衛超才能回到縣城,照顧正讀高中的兒子。劉衛超在從醫路上不停歇,沒有輪到值班的時候,就開著車和同事們下鄉進村,上門為村民提供免費健康大檢查。到荷地鎮一年的時間,劉衛超的足跡遍及鎮里每個行政村和自然村,有部分村甚至去過20多次。也因此,他獲得了省疾病預防控制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
真誠付出樂當村民“親人”
在濛洲街道廟下村的喜鵲村衛生室,每天早上8時,吳善紅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年36歲的吳善紅也是一名鄉村醫生,至今已從醫15年。記者見到她時,穿著白大褂的她正忙著給病人,作檢查,接著熟練地寫處方,抓藥。
吳善紅是舉水鄉月山村人,1999年從麗水衛校社區醫學專業畢業后,到濛洲街道喜鵲村開衛生室,12年后,搬到廟下村,至今,已有3年。
“因為喜歡醫生這個職業,所以報考了這個專業,很榮幸的成為了一名醫生,圓了自己小時候的夢。”吳善紅說,從小,她的愿望就是當醫生,希望像電視里播的那樣,穿著白大褂的醫生救死扶傷,讓患者減輕病痛。
“平常忙嗎?”聽到記者的提問,吳善紅說,衛生室就她一個醫生,每天都有病人,最多的一天有40多個。每天早上8時開門,晚上8時關門。為了方便看病,吃住都在衛生室,有時吃一頓飯要放下好幾次碗筷去看病。晚上接急診也是常事,最多的一個晚上接了4個急診,幾乎都沒睡覺。
有天晚上,村里有個小孩半夜發高燒,全身抽搐,嚇壞了家人。吳善紅接到電話后,立即準備好醫藥箱,只用了5分鐘就出發,因為對村子很熟悉,沒多久就到村民的家里,對小孩進行物理降溫和藥物。看到小孩的高燒降下去,家人一個勁地感謝,吳善紅說那時特別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在工作中,吳善紅的衛生室也成為村民閑聊的去處之一。在村民口中,記者得知,村里有位病人是困難家庭,動手術后需要拆線,吳善紅上門幫忙拆線,分文未收;有位村民是一名慢性支氣管肺炎患者,家人都在外地,吳善紅就時不時去看望這位村民,他難受的時候,還幫忙送到醫院,并細心照顧……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全心全意地付出,也讓吳善紅得到村民的肯定,村民也把她當親人,逢年過節的時候,家里做的糕點、種的菜都往吳善紅的衛生室里送。
作為一名女醫生,工作比男醫生更辛苦。吳善紅在懷孕期間一直堅持工作,在生產的前一天,還在崗位上忙碌。“雖然也很想休息,但是衛生室不可能好這么久不開門,周圍的幾個村,就只有一個衛生室。而且,每個月對村里年紀大的老人,都要定期進行回訪。”吳善紅說,孕期,她胃口不好,睡不好,不過她都能克服。堅持開門,也得到丈夫的支持。
工作的忙碌,讓吳善紅每天都有充實感,然而,對家庭來說,卻覺得自己有許多虧欠,照顧的時間少之又少。
“對兩個孩子,最大的感覺是虧欠,陪他們的時間很少。大女兒讀初二,平常在親戚家吃飯,小女兒30個月,找了位阿姨幫忙帶。吳善紅無奈地說。
有一件事讓吳善紅印象深刻,在女兒上初一的一天,那天剛好丈夫出差,家里沒人。因為衛生室有病人在打點滴,原本回家的時間推遲了2個多小時,心想女兒應該已經睡下了,卻沒想到,等她到家時,看到女兒一個人坐在家門口。“女兒膽子比較小,不敢一個人在家。學校9點多下課后,門口有燈,就坐在門口等了一個多小時。”回憶起這件事,吳善紅再一次哽咽。不過,最讓吳善紅欣慰的是兩個孩子都很懂事,很少讓她操心。
一年365天,除了大年初一開始休息一個星期左右,其余的,吳善紅每天都準時開門。春節,對她來說,是最開心的時段。因為,這是她陪伴孩子的日子。
吳善紅告訴記者,曾經也想關掉衛生室,全身心照顧家里,但是又覺得堅持這么多年,放棄了很可惜。而且,和村民的感情好,是讓她堅持的最大的原因。
衛生室不忙的時候,吳善紅就會看看醫學方面的書籍“充電”,她說,學到老,活到老,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幫助更多的病人減輕病痛。“盡自己的能力做好,真誠對待每一位病人,希望能幫忙更多的人。”
記者手記
鄉村醫生是我國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他們扎根基層、執著堅守、甘于奉獻,為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和保護農民健康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鄉村醫生雖然沒有大醫院大專家的名氣大,但正是他們,成了基層群眾身邊叫得應的“親人”。他們心系病患鄉親,上門為鄉親治病,即使再累,也從無半句怨言,只希望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早日康復就是他們最大的心愿。他們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鄉親的健康上,以鄉親的健康為自己的最大滿足。鄉村醫生的堅守,讓我們感動。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