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起,修車行、修鞋行、裁縫鋪、補鍋匠、磨刀匠……這些老手藝活兒大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修鞋匠,這門完全靠手藝吃飯的行當,存在已經(jīng)相當久遠,在縣城石龍街上,有一位以修鞋為生的手藝人,他十幾年如一日,默默堅守為居民們提供便利。
在石龍街青少年宮斜對面,有個簡易的修鞋攤,只有三四來個平方米大小修鞋工具是老式的修鞋機。主人是47歲的吳師傅,一直來他風雨無阻,沒有換過地方,為顧客縫補鞋子。
吳師傅名叫吳先青,是張村鄉(xiāng)第五坑村人,修鞋這一行當,他已整整干了19年。回想當年入行,吳師傅說,其實開始并不會,在一次外出時,看到外面修鞋的人多,生意也好,看著看著就學會了,于是回家租了一間小小的店鋪,加入了修鞋的行業(yè),在修理中越做越上手。
“老吳,修鞋。”顧客上門了,吳師傅熟練地接過鞋子,看了看。“鞋跟磨損,需要重新?lián)Q一下,先坐一下,等10來分鐘就會換好。”吳師傅一邊和顧客說著鞋子的情況,一邊已經(jīng)著手換鞋跟的活。
吳師傅手腳靈便,動作敏捷。剪半圓形鞋底、用筆作記號、到拋光機上打磨、用膠水固定、裁剪多余的鞋底……一雙鞋子的鞋跟就完成了更換。
吳師傅告訴記者,修鞋,是個技術活,要熟練掌握修鞋的釘、修、補、換、縫、接、粘、改等技術。修好鞋,關鍵在細心,在態(tài)度。每一個步驟,每一道工序,都要認真對待。
“現(xiàn)在修鞋子的一般是更換鞋跟,或者的因為鞋子脫線,來縫合。”吳師傅說,老一輩人,都有修補的習慣,有些鞋子甚至修了不止一次。現(xiàn)在生活水平高了,鞋穿壞就扔掉了,修鞋的顧客少了很多。
“慢工出細活”,吳師傅經(jīng)常讓顧客把鞋子留下來,并預約好時間來取。一般來說,他總能提前完成,不讓客人跑冤枉路。
在吳師傅的印象中,19年來,修鞋行當最大的變化是修理的地方少了。“我剛開店那會兒從事修補行業(yè)時,有好幾十個同行,修補的店隨處可見,可如今,修鞋子的店加起來還不到10家。據(jù)吳師傅回憶,10多年前,每天平均要修鞋10多雙,從早忙到晚,有時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吃,而現(xiàn)在,修鞋的生意比以往少了不少。為了增加收入,吳師傅還兼顧著修傘、配鑰匙、修包包等。
吳師傅修鞋的工具是手搖的修鞋機,這種機器五年換一臺,現(xiàn)在使用的已經(jīng)是第五臺。拋光機也已經(jīng)更新了三次。
10多年過去了,物價漲了不少,但手工修鞋的價格漲得不多。吳師傅說,過去修個鞋跟7元,現(xiàn)在換個普通鞋跟也就7元。“雖然賺得少,但是覺得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錢,也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吳師傅有兩個兒女,其中一個已參加工作。現(xiàn)在,修鞋攤一個月生意就是再差,也有上千元的收入,好的時候,能達到三千元。吳師傅對于修鞋這個行業(yè)并不滿足于現(xiàn)狀,但是,由于子女在縣城讀書,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只要還有生意,也算是有一份工作。
從事修補行業(yè)以來,吳師傅已經(jīng)帶過40多個學徒,然而,依然在修鞋的并不多。如今,吳師傅擔心修鞋的技藝會消逝。“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去工廠打工收入都不錯,沒人愿意學修鞋,嫌這活兒又臟又累,在外面擺攤沒面子。真擔心下一代,沒人做這個活計了。”可吳師傅表示會一直干下去。“現(xiàn)在妻子也來修鞋店幫忙,兩人說說笑笑,有伴多了。干了一輩子修鞋,放棄舍不得。”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lián)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wǎng)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