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補鍋這行當曾興旺一時,鄉(xiāng)村里時常聽見補鍋匠走村串巷的吆喝聲,以及鐵板“叮叮叮叮”的碰撞聲。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許多舊時候的手工藝已逐漸退出生活的舞臺,補鍋便是其中之一。
“換鍋底、補塑料桶、修理高壓鍋、修雨傘……”在縣城,不時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沿街飄蕩,這正是補鍋匠毛時龍招攬生意的聲音。近日,記者正巧在府后街遇到毛時龍,他向記者展示了這門漸行漸遠的補鍋技藝。
補盡千家鍋與盆
毛時龍今年60歲,是左溪鎮(zhèn)青竹村人,他當補鍋匠已經(jīng)20多年。在他的三輪車上,擺著大小不一的鋁片鍋底,銼子、剪刀、鈀子、鋼釬、碎鐵片、釘子等工具雜亂而有序地堆放著。
此時,毛時龍正在修補一個損壞的茶壺。他的動作很是利索,先用剪刀把整個茶壺的底剪掉,之后將鍋的邊緣放在專用的鐵塊上,用錘子把邊緣敲平。再找出工具箱里大小合適的圓鍋底,先同茶壺底對比一下,剪去多出來的鋁皮,再將剪好的鋁皮放在鐵塊上敲成向上銜接的弧形。最后,將鋁皮直接套住鍋,用錘子敲擊鋁皮,讓其貼住鍋。這樣一個茶壺底就換好了,整個更換前后只用了10多分鐘。
“茶壺修好了,回去裝一下水,肯定不漏,漏了不收錢。”把修補好的茶壺遞給顧客后,毛時龍打算收拾工具,繼續(xù)走街串巷。
20多年前,毛時龍通過自學開始了補鍋匠的活計,一開始,挑著扁擔邊走邊吆喝著問哪戶人是否需要修補,除了在左溪本地修補外,還到荷地、江根、官塘等地補。只要碰到哪家有破鍋爛盆需要修,就支好修補的工具敲敲打打,補好之后再繼續(xù)吆喝。每天從早到晚,可以修補20多口鍋,最多一天要補30多口鍋。慢慢的,毛時龍精湛的手藝在當?shù)匾约爸苓呌辛溯^大的名氣,許多人都慕名找他補鍋。
“毛師傅,幫我這個水壺補一下,有點漏水,不好用了。”聽著擴音喇叭里傳來的吆喝聲,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拿著水壺來修補。這名老奶奶是毛時龍的老顧客了。接過茶壺,毛時龍又開始做起他的活。
“我家里的鍋、桶都在毛師傅這里修補的,已經(jīng)有十多年了。”老奶奶告訴記者,毛師傅的手藝很好,修補得很細心,每個細節(jié)都會注意到,而且收費合理,周邊很多人都喜歡找毛師傅。
隨著時間流逝,毛時龍搬到了縣城居住,修補的地點也變成了縣城周邊,有時還會到竹口、安南等鄉(xiāng)鎮(zhèn)修補,使用的工具也從步行變成自行車,再變成現(xiàn)在的三輪電動車。
如今,無論刮風下雨,每天早上7時到晚上5時,毛時龍都會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吆喝著招攬生意,有時也會接到顧客的電話,上門幫忙修補。
“時間久了,不少顧客都記著電話號碼,需要修補了,就來個電話,我不忙的時候,就會上門修。”毛時龍說。
補鍋技藝漸行漸遠
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補鍋生意也慢慢走向沒落。毛時龍告訴記者,以前窮,村民們家里的鐵鍋是修修補補又三年,用到真的用不了才會扔掉。現(xiàn)在,人們生活富足了,家庭用的大多是電熱壺、電飯煲、高壓鍋,即使是使用水壺,用壞了大多是直接扔掉,買新的,很少人會拿過來補。與以往相比,生意差了許多。
“以前每天都有20多口鍋底需要修補,現(xiàn)在最多的一天也不到10口鍋,多是2、3口鍋。這還是因為我修補的范圍廣,騎著三輪車,一天能把整個縣城和周邊的村子都轉(zhuǎn)個遍,才能碰到上了年紀的人來補鍋。”毛時龍說。
最近幾年,不僅補鍋人少,補鍋匠也越來越少。“以往一年購買修補材料的本錢要花2、3萬元,但現(xiàn)在還不到以前的一半。”毛時龍說,不少同行已經(jīng)轉(zhuǎn)行做別的事情。
由于補鍋的人漸漸少了,毛時龍還兼補塑料桶、修雨傘等,為單調(diào)的補鍋手藝多找點活計。
毛時龍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現(xiàn)在都已成家。目前,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錯,已不需要毛時龍走街串巷補鍋填補家用,但他卻舍不得放下這門手藝。
在毛時龍看來,這門手藝或許最終會消失,因為補鍋既辛苦又不賺錢,近幾年來,想學補鍋的學徒一個都沒有。
“做到自己再也拿不起手中的工具,能將這門手藝維持多久就多久。”毛時龍說,補鍋對他來說已不是謀生,更像是一種過日子的方式。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lián)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wǎng)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