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大陳鎮北山村
浙江在線11月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沈晶晶通訊員吳杰)近日,記者從義烏相關部門獲悉,該市76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提前完成年初省下達的增收任務,全部實現“摘帽”。截至目前,義烏全市所有732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并且穩定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是什么讓曾經的“窮村”突然蛻變?自今年年初以來,圍繞全省提出的三年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行動計劃,義烏結合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等有利條件,加快激活“沉睡”的農村資產,走出了一條促進農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之路。
位于義亭鎮的陳店村是義烏一個典型的集體經濟薄弱村。水泥村道坑坑洼洼,路旁幾十幢紅色磚瓦平房不少已經坍塌,顯得低矮、破舊、凌亂。多年來,由于村莊環境面貌較差,鄉村旅游無法發展,又缺乏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多年來增收困難。
在3個街道4個村開展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點的基礎上,改革工作在義烏全面鋪開。陳店村里,村兩委征得所有村民同意后,將原先按照宅基地性質管理的土地進行梳理、逐步騰退,轉變為村集體經營性土地性質后,在市統一交易平臺掛牌、上市。今年6月,幾十幢磚瓦平房拆除,2幢12層的綜合大樓拔地而起,為村里帶來近百萬元的租金收入。
義烏赤岸鎮尚陽村
據統計,義烏全市已完成宅基地有償使用費收取158個村共計4.84億元,出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15宗、面積75畝以上,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超過5000萬元。
十九大報告的“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有利于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當前,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進一步推動鄉村發展,依舊需要改革帶來的強大動力支撐。”義烏市農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改革激活除了農村資產的價值,還有農業、旅游、電子商務產業等各方面的發展活力。
赤岸鎮大新屋村,通過土地流轉集中的1000畝土地,已經種上了15000五千株梔子花。花開時節,望如積雪,香聞萬里,引來萬千游客,村集體增收超過100萬元。同大新屋村一樣,如今的義烏,不少村莊正積極利用閑置農房、宅基地流轉以及集體土地上市等契機,引入田園綜合體、古村落開發利用、光伏等項目,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村民們都說:“生活在鄉村,每天都有獲得感和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