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任務兩年完成”,我縣在全市率先完成2017年度“消薄”任務
“龍溪鄉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入股水電站建設,每年每村增加集體經濟12萬元。”“通過對閑置的舊辦公樓修繕整理后出租,后碓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萬余元……”12月12日,記者從縣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我縣已完成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83個,實現全縣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52個,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44.3%。圍繞“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目標,我縣在全市率先完成2017年度“消薄”任務。
我縣是全省26個加快發展縣之一,是全市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的主戰場。截至2016年底,全縣尚有166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其中,總收入少于5萬元的村有68個,經營性收入為零的村有124個。
這166個薄弱村普遍存在集體經濟總收入低、經營性收入低、經營性收入比重低、村莊規模小等“三低一小”特點,工作任務重、難度大。
自新一輪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開展以來,我縣拉高標桿,自我加壓,率先在全市提出“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工作目標,即2017年要消除50%的集體經濟薄弱村,完成8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轉化工作,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集體經濟薄弱村轉化。
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是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部署要求。我縣緊扣“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目標,千方百計拓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增強“造血”功能,提升內生動力。
在提速攻堅戰中,32名縣級領導、89個單位聯系19個鄉鎮(街道)83個薄弱村。通過建立落實一個聯系責任部門、明確第一責任人、建立一個攻堅組、制定一個攻堅方案、確定一個扶持項目、篩選一個發展模式、制作一張攻堅作戰圖等“八個一”工作機制,壓實責任,精準幫扶。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我縣將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與筑牢基層戰斗堡壘同步進行。“今年,我們村集體開發230畝荒地種植茶葉,承包給農戶經營管理,村集體增收5萬元以上。”嶺頭鄉嶺頭村黨支部書記胡順民一有空就來到茶園里,耐心細致地給農戶講解種植技術。
“我們從各職能單位精準選派166名年輕骨干為第一書記,確保集體經濟薄弱村第一書記全覆蓋。”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葉其嬌介紹道,比如張村鄉由第一書記領銜實施“初心資金”,用于產業幫扶項目,山丘村和澄湖村將首批“初心基金”80萬元,用于發展香榧基地60畝,各村每年收益為5萬元,壯大了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