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深溝垂直種山藥應該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方式,但在松源街道五三村的山藥地里,種植戶吳進明卻是給每個山藥都安置一個“家”,讓它們“睡”著單間“躺”著生長。
日前,在五三村的山藥地里,吳進明一家老小正忙著挖出地里成熟的山藥,有的徒手,有的拿著小鏟子,幾分鐘就輕松地挖出三四根碩大的山藥。
吳進明從2015年起便開始研究橫向山藥種植,期間多次借鑒外地經驗,引進山藥新品種,并不斷改進種植方法,終于摸索出淺生槽橫向種植技術,成功試種出橫向生長的山藥。2017年,他試種橫向生長的山藥喜獲豐收,種出的山藥不僅根莖碩大,還省工省力、高產高效。
吳進明告訴記者,他種山藥不是挖深溝種,而是挖開20厘米左右的淺表土層,然后把U型塑料槽放在挖好的壟溝里,在槽里鋪上特制的軟料,放上山藥種,讓它在槽里橫著生長。這樣種植的山藥會順著一個方向進行生長,體型保持筆直,使得品相更好,在市場上更受歡迎。而且種植土層比較淺,晝夜溫差大,通透性好,還利于肥料吸收,能提高不少產量。
山藥橫向生長于淺土層中也十分利于采挖。“垂直種植的山藥非常難挖,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工費用,橫向種植,山藥只生長于淺土層中,不需要借助工具,直接用手挖都可以,非常省工夫。”說話的同時,吳進明快速就挖出了一個完整的山藥。
據了解,傳統的山藥種植成熟后根莖深植土壤可達1至2米,收獲時深挖消耗大量人工成本,加上種植和管理的成本,種植山藥的收益減少了大部分,且根莖易被挖斷,不適于慶元本地粘性紅壤耕種。而壟溝僅僅需要10-30厘米的深度就能滿足種植要求,收獲時,只需用小鐵鏟、小鋤頭慢慢地刨松土幾厘米深,整根山藥便顯露出來,可以輕松取出,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工成本。
吳進明改進種植技術后,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實現山藥畝產3000多斤,單畝效益過萬元。他告訴記者,周邊的朋友看到他成功也紛紛前來學習,2017年已經帶動五六十個朋友開展橫向種植山藥,并且按照他的技術種出來的山藥效果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