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香菇采收季,在屏都街道蔡段村的慶元縣豐樂菇業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菇農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從香菇采摘,到剪菇腳、分選等初步加工,再用運送車將香菇拉到烘干房烘干……香菇生產加工的流水式作業已然形成,工廠化、標準化的食用菌生產步入正軌。
據豐樂菇業有限公司社負責人金新躍介紹,近年來,在縣農業部門指導支持下,合作社不斷加大對生產設備、生產技術的改造提升力度,目前已有5條專門生產菌棒的機械化流水線,并采用了膠囊菌種接種技術,搭建起3萬平方米的聯動標準菇棚,有力促進了香菇的標準化種植與生產。
“隨著設備、技術的標準化,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苯鹦萝S說,2017年,合作社一共栽培了200萬袋菌棒,利用2個月就完成了生產任務。
2017年以來,我縣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項目,新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實施的《香菇標準化種植推廣示范》,成為市級農業標準化推廣示范項目。
規范化引領,標準化推廣。2017年,我縣年菌棒集約化生產能力達8000萬袋,占全縣食用菌生產量的72%,建設標準菇棚20萬平方米,建成30萬袋以上的基地(村)87個,實現全縣香菇標準化生產80%以上。
食用菌產業的標準化初見成效,畜牧業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也如火如荼。位于濛洲街道大坑村的興泰生豬養殖場,是全縣首家采用“非接觸發酵床”養豬零排放模式進行標準化養殖的基地,也是省級現代農業發展項目之一。
養殖場內,專門為生豬建起了一幢“宿舍樓”。養殖場負責人吳元金告訴記者,該樓上層鋪設漏縫板用于養豬,下層發酵槽里鋪上廢棄菌棒、稻殼和秸稈等,與有益微生物混拌,豬的排泄物落于發酵床上,經墊料翻混機拌料,發酵轉化為養殖廢棄物。
“傳統模式的養殖欄舍配比是2.5—3平方米養一頭豬,現在只需1—1.2平方米。”吳金元介紹說,零排放模式不僅節約用地,同時發酵槽內的墊料經反復攪拌和發酵后可制成有機肥,既可肥田又能增加收入,實現資源循環使用。
近年來,我縣通過示范基地項目推廣進一步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2017年,我縣建成現代農業園區新建特色水果基地500畝、GLP標準鋼架蔬菜大棚1.25萬平方米,硬化園區基地道路6625平方米,新增油菜、向日葵等花海基地500多畝,培育農業休閑觀光點5個。據統計,2017年度我縣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達到63.38%。
“標準興農”引領綠色農業發展。截至2017年底,我縣新增有機食品6個、綠色食品4個、無公害農產品13個,省級無公害產地11個,認證面積共4042.85畝。截止目前,我縣有效期內有機食品57個,綠色食品19個,無公害農產品61個。認定面積5169.343公頃,其中有機食品認定面積245.123公頃,綠色食品認定面積312.67公頃,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4611.55公頃。全縣共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50716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