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菇鄉魅力小鎮”蝶變十二之“浙閩邊驛山水安南”(2)
利用空地建設農民休閑廊道、風雨亭、園藝花壇,建起停車場……經過一年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如今,安南鄉安溪村越來越多的景觀涌現,鄉容村貌不斷改善。
據安溪村黨支部書記林孟烈介紹,去年以來,安溪環境面貌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安溪靠近福建省邊界的南入口處,原本是一片空地,雜草叢生,環境十分凌亂。經過鄉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研究,特意規劃在空地上修建停車場,著手建設72個停車位,并打造富有安南特色的入村標識,令村內的景觀面貌煥然一新,也為來往的浙閩群眾提供了更多方便。
“從開展小城鎮環境整治行動以來,我們就堅持集約利用土地空間,整合當地資源,力求價值發揮最大化。”安南鄉鄉長瞿思勝表示,安南鄉作為第一批環境整治鄉鎮,是全市唯一同年度涉及兩個整治對象的鄉鎮,基礎薄弱、整治任務重。在著手實施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時,為了趕進度、出實效,安南鄉一直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致力于精、細、美。
于是,安南鄉堅持做深做細拆后利用文章,對拆違產生的空地及建筑材料,立足村情實際,規劃建設具有特色的景觀節點或基礎設施。
據統計,2017年,安南鄉安隆村拆除灰寮87處、違章建筑6287平米,消除赤膊墻7213平米。安溪村累計拆違面積2.3萬平方米,消除安溪村赤膊墻6815平方米。
這些拆出來的土地和建筑材料,很多都用來建造景觀設施。在安隆村,原先用破木板搭建的豬欄,現在都改成用青石磚堆砌起來,“臟亂差”不見了,換來的是整齊劃一、樸素美觀。而村內多出的空坪上,鋪起了水泥磚、青石磚,地面不再凹凸不平,也變得更加整潔。
“最開始整治的時候,拆違拆出了許多建筑垃圾,當時還真不知道怎么辦。”安隆村黨支部書記劉堅仁說,后來與鄉里合計過后,打算把多余的、有用的石頭、水泥磚、青石磚都整理起來,用作景觀節點、各類設施的建設,這樣既大大減少了成本,也很有特色。
“面對基礎薄弱、欠賬較多等重重困難,我們以最實的招數,集約建設、節約利用,有力推進了整治工作。”瞿思勝說,通過集約化建設,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干出了安南力度、速度和強度,實現了安溪和安隆兩村從雜亂到整潔,從無序到有序的美麗蛻變,構建了浙閩邊界共建共享的“邊界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