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慶元縣把搬遷轉移作為農民增收和扶貧攻堅的重要舉措來抓,形成了小縣大城、組團發展、梯度轉移的人口布局,實現了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的雙贏,走出了一條頗具借鑒價值的創新之路。
眼下,慶元縣的“大搬快治”工作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根據三年行動計劃,全縣需安置搬遷8765人,分別占全省、全市總任務的12%和37%。
通過將搬遷與產業扶貧、社區管理服務相結合,慶元縣積極搭建創業就業平臺,為下山移民解除后顧之憂,成功走出了一條山區農民發展的新路子。
新時代新家園新氣象
慶元是浙江省地質災害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縣之一,也是我國東南沿海土層滑坡的典型縣,地質災害點有260多處,平均每年新增地質災害點近10處。2006年8月11日,“桑美”臺風正面襲擊慶元,造成多處罕見泥石流災害,給慶元人民留下了深刻而沉痛的記憶。
如何除險安居,讓百姓安居樂業?慶元有著自己的破題法和“加速度”。
在慶元縣同心新村安置小區,記者看見一幢幢獨具江南韻味的安置房拔地而起,小區內道路寬敞整潔、路燈錯落有致,幼兒園、社區醫院、農貿市場、文體廣場、垃圾中轉站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置身其中,仿佛身處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居民小區內。
2007年1月23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正在興建中的上坑岙和反岙等災民安置小區考察,對災后重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10年來,全縣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本著對人民生命財產負責的精神,全力做好地質災害災民安置小區建設工作。自2006年開展農民異地搬遷工作以來,慶元縣把實施異地避險搬遷作為當前防治地質災害最安全、最有效的手段,將安置小區建設融入城鎮化建設,實行生態式移民,讓搬遷群眾充分共享城鎮水電、交通、就業、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資源,實現“農民”向“市民”的和諧轉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取得了自然生態與城市建設的雙贏。
當前正在推進“大搬快治”的村,全縣共有71個。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慶元,山區房子大多依山而建,地質災害隱患點多,牽涉范圍大。為了讓山里百姓搬得安心,慶元縣制定了一套“邊搬邊拆邊安置”的搬遷計劃,給予每人一定數量的貨幣補助,安置房則通過搖號選房。同時,先后建成同德、同濟、同心等安置小區,規模數量皆位于全省前列。2008-2017年,全縣累計完成農民下山搬遷8027戶共27080人,其中集中安置5903戶共20035人,整村搬遷56個自然村共3131戶、10902人。
“感謝政府開展的‘大搬快治’除險安居行動,幫助我們離開了危險的居住環境。”說起縣里的搬遷行動,同心新村安置戶葉德軍因為安居夢一朝得圓而欣喜不已。來自賢良鎮富林村的葉德軍告訴記者,過去住在老屋里,每逢刮風下雨總是提心吊膽,現在全家住進了新房,不僅交通比原先便利了許多,居住環境也得以徹底改善:“我們心里的大石頭終于落地了!”
山里人過上現代生活
5月18日,記者在同濟文化禮堂活動室初見胡存武時,他正在和鄰居們閑聊。“真沒想到我們這么大歲數了還能過上這樣的舒心日子,全靠黨的政策好啊!”
66歲的胡存武是從慶元縣嶺頭鄉包謝村搬遷下山的。包謝村地處深山,封閉貧瘠,多雨季節常遇洪水災害。為了擺脫發展困境,包謝村實施整村搬遷,村民在縣城附近的安置點蓋起了新房。
胡存武是包謝村的第一批搬遷戶,如今,他已經住進了100多平方米的瓦房里!爱敵跷野嵯律綍r,很多村民還存在故土難離的想法,說什么也不肯走!焙嫖湔f,鄉村兩級干部挨家挨戶反復做村民思想工作,最終令越來越多村民下了決心。一戶、兩戶、三戶……現在,大多數村民都已經搬進了新家。
“我家老屋是一棟小土坯房,狹小擁擠,一到雨天,筑房的泥土就會一塊一塊剝落下來,很不安全。如今我們一家10口人住在6間大瓦房里,屋子寬敞又亮堂,還用上自來水、走上了水泥路,下再大的雨也不怕‘水漫金山’了!焙嫖湫χf。
“老村的路特別不好走,平時塵土飛揚,雨雪天一步一滑,很危險。”和胡存武一起聊天的胡光一,是左溪鎮溪頭角村的移民;貞涍^去的生活,他感慨萬千:“溪頭角村離慶元縣城有70多公里,山里生活閉塞,村民們長年守著山頭過窮日子,F在住進了這么好的房子,出門就是寬敞的水泥路,大家出門很方便,孩子們上學也不再辛苦了!
不少住在同濟新村的村民過去并不相識,但搬到這里不久,就成了“老熟人”。現在,他們每天都會在文化禮堂相聚,生活過得悠閑舒適。
下山后,子女就學方便了,進城就醫方便了,外出工作方便了,村民們的觀念也隨之改變了。據同濟新村黨支部書記吳小平介紹,緊挨著慶元縣城的同濟新村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移民安置小區,共安置了1658戶、5800多人。除居民區外,這里還建有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警務室等配套設施。2015年建好的小區幼兒園,共設有9個班級,不僅解決了小區幼兒的入學問題,還接納了不少附近的適齡兒童。
同濟新村集中安置點只是慶元縣下山搬遷的一個縮影。通過易地搬遷,慶元縣基本形成了從高山到低山、從低山到集鎮、從集鎮到縣城的梯度搬遷格局,山區群眾直接搬遷到城鎮居住,實現了農民向市民的轉變,城鄉二元結構得以全面改善。
下山走向新生活
如何讓高山遠村的村民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成為一道亟待破解的民生難題。
近年來,慶元縣把實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高山深山農民生態移民及災后重建與城鎮化建設的重大戰略相結合,在實施農村農民搬遷的過程中,既重視搬遷,更重視安置,確保搬遷農民有足夠的生產資料、有穩定的生活來源、有盡快致富奔小康的條件,積極通過招商引企、發展來料加工等方式,引導和鼓勵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
在為農民開辟嶄新就業渠道的同時,慶元縣立足實際,不斷開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和農民就業轉移培訓工程,全面提高農民就業能力。近年來,慶元縣工業園區共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洋墩、同德、同濟安置小區的農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而縣城周邊的三個安置小區則建起了6個來料加工點,吸引從業人員達1.86萬人,成為重要的“浙西南來料加工基地”,有效促進了異地農民增收致富。
從慶元縣龍溪鄉后洋坑村搬遷至同濟新村的梁雪花,在迎來新生活的同時,也終于獲得了圓夢的平臺——她在新村里辦起了服裝加工點,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創業者。去年,她發放的來料加工費已超過100萬元。
“山里山外,什么都不一樣。下山后,眼界開闊了,發展的門路也多了,政府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環境,我要抓住機遇,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更多的人共同致富。”梁雪花說,現在,她和丈夫負責來料加工點的日常運營,精通互聯網的女兒則負責接單。
“搬到這兒,我們最大的感受是,想掙錢容易了很多!币晃辉诹貉┗ǖ膩砹霞庸c操控縫紉機的大姐告訴記者,自己在老家干農活,一年到頭掙的錢非常少,現在她做來料加工,丈夫在附近的工廠上班,每年全家的收入有五六萬元。
為了有效地把安置小區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城市化建設相結合,慶元縣不斷完善建設規劃,在選址上堅持以科學為導向,將人口集聚、產業集聚和城市化發展有機結合,既緩解企業用工難問題,又促進搬遷農戶安居就業,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與生態環境保護兩不誤、兩促進。
從山溝溝走向現代化生活,從“移居”到“安居”,從“安居”到“樂業”,越來越多的偏遠山區農民通過易地搬遷圓了多年的發展夢,不斷走向城鎮、走向都市、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