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屏都街道坑里村看到,村民家家戶戶門前都擺放著一個雙格塑料桶,和周圍的植物融為一體,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這是全村統(tǒng)一配的分類垃圾桶,綠色代表可腐爛,黃色代表其他垃圾,前不久全村開會時說過的。”剛從地里摘菜回來的村民王十兄介紹著。
為有效破解農村衛(wèi)生保潔、垃圾處理難題,我縣結合小城鎮(zhèn)環(huán)境綜合整治,在屏都街道開展垃圾分類示范點建設,通過試點建設,加快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利用,并逐步向周邊村莊推廣覆蓋。坑里村是我縣美麗鄉(xiāng)村精品村,目前基礎設施較為齊全,為下一步更好地打造鄉(xiāng)村振興樣板村奠定了基礎。
“我們前期到龍泉、長興等地考察過當?shù)氐睦诸惞ぷ鳎艿搅撕艽蟮膯l(fā)。”坑里村委會主任周啟林告訴記者,5月初,村里先后組織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和婦女召開了垃圾分類試點動員會,介紹垃圾分類的好處,村民們慢慢理解了這項工作。
隨后,村委會參照我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給每家每戶配置垃圾桶。“以前可爛和不可爛的垃圾都扔一起,垃圾桶很快就滿了,也容易發(fā)臭,現(xiàn)在垃圾分類,走在路上空氣都是好的。”談起分類垃圾桶,村民們感慨良多。
但是,垃圾分類后的轉運和處理環(huán)節(jié)是怎樣的,又是否會產生新的污染?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坑里村的垃圾分類終端。“垃圾分類終端目前還在修建中,完工后會有專門的清運員每天按時上門收集農戶的可腐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負責修建的村民說道。
垃圾分類終端處理模式基本按照“二次”分揀辦法,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即農戶按照可腐和不可腐進行分類,保潔員(分揀員)對不可腐的垃圾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進行二次分類,并實施分類運輸。可腐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將合理選擇終端處理模式進行處理,可回收垃圾進行資源回收,有害垃圾則按有關規(guī)定進行處理。鼓勵和倡導有條件的村實施一次性源頭分類。
周啟林介紹,目前,全村83戶人家配置了分類垃圾桶。開展垃圾分類以來,坑里村民環(huán)保意識進一步增強,不僅自覺保護周圍環(huán)境,還能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這也為下一步坑里打造鄉(xiāng)村振興樣板村提供了極大的信心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