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內容博大精深、富含真理,是一部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經典著作,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黨的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的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當前推動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我重點就該書的第十三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談一談學習體會。
生態治理體現政治擔當。該書第359頁到364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大原則,這為我們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這六大原則分別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值得注意的是,總書記是從講政治的高度來講生態問題,他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明確提出,生態問題本質上是政治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要從講政治的高度來看待生態環境問題。秦嶺、祁連山等生態違法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政治上不忠誠、不擔當的問題,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為官一任,保護好綠水青山,也是一種政績。
百山祖國家公園要把保護放在首位。該書第361頁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在第379頁又指出:“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就不宜發展產業經濟,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簡而言之,就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就啟示我們,在百山祖國家公園的建設中,首先要考慮的是“自然資源承載能力”的問題,特別是百山祖鎮作為核心區塊,要把創造生態產品成為展示中國好生態的“重要窗口”作為主攻方向。
保護生態要遵循科學。第375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治理必須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第377頁、378頁指出:“水土保持不是簡單挖幾個坑種幾棵樹。黃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種樹,種什么樹合適,要搞清楚再干。”這都啟示我們,建設國家公園,應追求科學治理,不能想當然。特別是我們推進生態修復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從外地買些樹苗就種上,而是要充分考慮“山水林田湖草”整個生態的完整性,特別要注重預防有害植物入侵,并保護好本地原初生境的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