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南鄉安溪村安紡來料加工“共富工坊”里,村民吳大姐正嫻熟地進行穿針、走線、踩腳踏等操作,很快就摞起了一沓沓布袋。
“在這里干活時間自由、上班方便,家里的日常開支都是從這里賺來的,我很愿意繼續干下去。而且這邊還有很多姐妹,現在我們都處成了家人,大家在這里一起富!”吳大姐是安南鄉黃竹村人,手腳麻利的她已在安紡來料加工“共富工坊”干了一年多。

安紡來料加工“共富工坊”創始人林孟烈告訴記者,安溪村常住人口有1500多人,但將近有一半的婦女、老人留守在家,這個群體怎么獲得收入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20年村級組織換屆后,林孟烈在鄉黨委的帶領下,種起了“書記示范田”,并于2021年承租了村里閑置的辦公場所,成立了一個在家門口就能增收的安紡布藝加工工坊。
“‘共富工坊’既然辦起來了,那就要辦得實在,運轉得好。小打小鬧、短期實現的增收必然走不長遠,我認為必須要發動更多主體參與進來。”林孟烈說,安紡布藝加工工坊成立初期從業人員只有12人,拿到的也只是零散的一些訂單,沒有穩定的客戶群。

怎樣提高工坊的“造血”功能,讓更多主體參與進來?近年來,安紡來料加工工坊始終堅持黨建統領,由“共富工坊”輻射浙閩兩地周邊村,發揮企業、鄉賢等作用,加強各方協同,不斷凝聚強大合力。同時組織了50多位浙閩兩地群眾開展了來料加工技能培訓,使他們在家門口也有了一技之長,并與安溪村鄉賢企業——入緣工貿有限公司簽訂合同,穩定和擴大了訂單來源。
“‘共富工坊’目前已有2個點位,工人43人。從收益來看,年紀稍大的老人,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年紀輕的婦女,最高的每月能達到8000元,而且每年能為村集體和村民增收106萬元。”林孟烈笑著說,如何實現長效增收,提升村民本領、提升產業競爭力是工坊接下去要努力的方向。

“共富工坊”作為黨建引領共同富裕的創新舉措,是鏈接企業與集體、產業與村民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安南鄉盤活農村閑置資源,通過創新發展模式、壯大產業鏈,把來料加工式“共富工坊”打造為“強基之石”“富民之坊”,持續放大“家門口”的共富效應。目前,安南鄉共有來料加工式、品牌帶動式、產業賦能式等類型“共富工坊”5個,帶動就業200余人,為村集體和村民增收800余萬元。
- (編輯:周愛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