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多山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東部鄉鎮尤為如此。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環境要素制約明顯,如何破難?

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近年來,舉水鄉向科技要效益、向機械化要效率,依托省級農業“雙強”項目,流轉土地3500余畝,探索創新發展規;C械化農業基地,成功打造東部首個機械化千畝“菌糧果蔬”綜合產業基地,構建“政府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參與”的經營方式,通過舉水鄉強村公司與企業共建聯建增收10余萬元。同時設立舉水鄉“月豐共富工坊”,帶動全鄉600余名留守勞動力均可就近務工增收6000元以上,銷售農副產品29.41萬元,為東部鄉村振興提供了“共富”產業新樣板。
“金戈鐵馬”的“機械化”
近日,在舉水鄉落嶺村月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加工廠房內,伴隨著稻谷脫殼精選一體機的轟鳴機聲,一粒粒飽滿的稻谷經過加工,變成了一袋袋優質的大米。
“在設定好所需大米的尺寸、光澤等參數后,稻谷脫殼精選一體機就可通過進料口吸入的稻谷,經兩次脫殼程序,篩除碎米粒。然后通過高速影像掃描每一粒米,機器會自動剔除不符合參數的大米以及其他雜物!迸e水鄉賢代表、公司負責人之一的吳至松告訴記者,稻谷脫殼精選一體機除了能挑選出好大米,工作效率也是普通碾米機的兩倍,每小時能脫殼稻谷2000斤。
近年來,我縣東部鄉鎮勞動力大量外出,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十分突出。舉水鄉擁有1000余畝高山臺地,適合規;、機械化農業開發。
于是,舉水鄉以創建省級農業“雙強”項目為契機,培育月豐農業公司,引入大量現代化農業機械,推動1000余畝耕地實現翻耕、播種、收割、加工一體化生產。
去年初,“月豐農業”引進了慶元首套每日可育苗300畝以上的水稻缽苗育秧生產線,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
“生產線一天的效率等同于傳統5人的育秧效率,省工又省力!蓖瑸椤霸仑S農業”負責人、舉水優秀鄉賢吳路軍表示,等秧苗生長到可拋栽時,再從秧盤中取出,均勻拋撒于稻田之中,靠育秧根部土坨下落時的力量灌入田間泥漿,即可完成水稻種植。

水稻缽苗育秧拋秧是一項農機與農藝相融合的新技術,具有秧苗素質好、發芽齊、存活率高、成本低等特點,可培育出“齊、勻、正”的標準化秧苗,按畝均來算,比普通秧苗的產量凈增200斤。
如今,舉水鄉農耕生產逐漸機械化,在播種、管護、收割等環節,各類農用機械盡顯“十八般武藝”。

“這是植保無人機,可用在田間噴灑農藥防蟲管護;這是大馬力旋耕機,可開溝、耕地;這是稻谷收割機,可機械化收割稻谷……”看著這些“金戈鐵馬”的農業機械,吳至松表示,機械化的助力很大程度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問題。
目前,月豐農業公司共有2臺育秧機、2臺收割機、1臺稻谷脫殼精選一體機、2臺無人機、1臺輪式拖拉機、2臺履帶式旋耕機、2臺稻谷烘干機,機械的功能覆蓋了農業生產的耕、種、管、收、儲等環節。
“技術農民”的“科技范”
日前,在“嗒嗒嗒”的轟鳴聲中,吳至松駕駛著小型履帶式旋耕機,對大棚里的田地進行翻土整平作業。幾個來回,就把原本長滿雜草的田地翻耕平整。
翻土作業可以把底下的新土翻上來,把雜草作為肥料埋下去,深埋到土里20厘米處,把板結的土塊打碎,讓耕作層變得松軟厚實,不僅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強土壤蓄水保墑和抗旱防澇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田間的雜草和病蟲害的發生率。

“翻土把雜草埋到土里,既不用除草劑,減少了對土地的破壞,減輕了環境的負荷,又增加了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生長,生態又環保。”說起有機農業的種植技術,吳至松頭頭是道。他表示,以前種田只知道施化肥、用農藥,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對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種出有機無公害的農作物才能贏得市場。
如今,月豐農業公司種植的小尖椒、果蔬等農作物都直接銷往杭州等大城市的批發市場,獲得了市場認可,銷路不愁。

科技給農業裝上了“智慧芯”。近年來,舉水鄉通過招才引智,引進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阮美穎擔任科技特派員、市農業農村局農藝師范飛軍等為技能講師,為農戶開展各類農業技能指導、培訓,講解科學種植技術、農業機械使用技術等技能知識,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
去年,吳路軍和吳至松還參加了縣農業農村局、縣人力社保局和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組織的植保無人機培訓,并順利考取了植保無人機駕駛證。
“定點、編程、裝藥、啟動!苯涍^一年多的植保飛行實踐,如今的吳路軍已成為一名專業的植保“飛手”。
“我們不僅在自己的基地用無人機植保,還受邀幫助竹口的農戶開展植保服務。”吳路軍表示,農業植保無人機可代替人工撒播種子、化肥、噴灑農藥,對農作物進行病蟲草害防治,不但操作簡單、噴灑均勻,而且成本低、速度快、防治效果好。
會開拖拉機、會飛無人機,懂育秧生產、懂有機種植,善學習、懂技術、會經營的吳至松、吳路軍儼然成為了新一代的“技術農民”。
留守老農的“存糧折”
“拿了30斤米,你還有750斤米!苯,在月豐農業公司倉庫內,吳路軍對前來領取大米的村民吳巖姿說。
吳巖姿是舉水鄉落嶺村人,種有3畝多的稻田,去年共收獲4000斤濕稻谷,碾成大米近2000斤。由于年至六旬,收稻谷等這些重體力活干不動了,幸虧月豐農業基地有收割機、碾米機、烘干機等設備,為周邊的留守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去年以來,隨著“月豐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逐步提升,針對村民高齡化、勞動能力不足等問題,計劃在基地建設一個東部鄉鎮糧食儲存倉,用科技給周邊的留守老人提供稻谷收割、烘干、碾米等服務。

“收稻谷、烘干、碾米,全都是他們幫我做的,我一點力都沒出,非常方便!眳菐r姿表示,稻谷收來稱重后,還可儲存在基地的倉庫里,避免了存在家里會出現鼠蟲害問題,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我們推出了‘糧食存折’服務,就是幫農戶收了多少斤稻谷,就記在一個筆記本上。等到農戶要來取大米了,我們再從倉庫里拿出他所需的數量,相應在本子上記下所取大米數量和所剩余量!眳锹奋姳硎荆Z食存折服務也是考慮到留守老人來回收稻谷、碾米、存儲等不便之處,老人既省力也方便,何樂不為。
此外,“月豐農業”的發展壯大,也帶動了周邊留守村民的就業增收。吳巖姿就是基地的固定工人之一,除草、拋秧、種菜等農活也是行家里手。
“家離基地不遠,一天能掙個百十來元錢補貼生活,挺好的!闭f起基地的工作,吳巖姿很滿意,一年下來也賺到1萬余元的工資。
吳路軍告訴記者,雖然基地配置了眾多農用機械,但許多農活還是離不開人工,基地平常都需要10來名工人干活,繁忙時還要三四十名工人同時干活。每年公司都要支付60多萬元工資,有力帶動了村民的增收致富。
近年來,在“月豐農業”的帶動下,舉水鄉不斷吸引其他農業經營主體入駐。截至目前,共有相信谷電商直播、番茄哥高山番茄種植、菌鵬菌糧果蔬輪種等“鄉賢+”項目扎根舉水。
舉水鄉鄉長陶冰華表示,舉水鄉始終堅持以抓工業的理念、辦法、力度抓農業,發揮本地農業龍頭企業、新農人及優秀鄉賢回鄉創業等帶動作用,積極打造特色農業品牌,努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下一步,他們將持續寫好農業雙強、智慧鄉村后半篇文章,推動農機智能化、耕作數字化、管護科學化,在山區宜機化改造上探路先行,讓“機器換人”在這里成為現實,讓“以田富農”成為這里的最美鄉愁。
- (編輯:周愛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