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春夏季節陽氣生發漸旺,應順應這一趨勢養陽;而秋冬季節陰氣漸盛,應注重養陰。這一原則強調了人與自然界的和諧,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來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
調養方法:
調整飲食習慣:秋冬季節應多食用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百合等,以避免燥邪傷陰。小兒更應飲食適宜,寒饑適度,三餐規律,每餐七八分飽,粗細葷素搭配均衡,避免食用油膩以及辛辣、寒涼、刺激性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傷及小兒脾胃。做到八多吃(多吃蒸蘋果、蓮子、黃小米、干山藥、太子參煮水、陳皮水、芡實、茯苓),六不吃(不吃辣椒、油炸、甜膩、難消化、油膩、寒涼)。
調整生活習慣:秋冬季節應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小兒尤應寒溫適宜,注意加強身體保暖,古話說“一切寒由足底生”,尤其加強臍部及足底護理。
加強鍛煉:秋冬季節應注意適當運動,避免過度出汗傷陰。但在天氣良好時,可以帶孩子外出進行運動,多曬太陽,增強自身的抵抗力。
日常保健方法:
多捏脊:上為補,下為瀉:食積上火的時候:從上往下捏;平時保健:從下往上捏。位置:由尾椎到大椎;功效:強身健體,健脾補腎。
推拿手法:“脾為后天之本”:通過磨腹、點按中脘穴(臍上4寸)、按摩足三里(小腿外側,外膝眼下三寸)、補脾經(大拇指外側,從指尖推到根部,快速200次)等來固護脾胃;“腎為先天之本”:通過扶陽灸、推拿補腎經(小指掌面外側,自指尖推到指根,快速200次)等來補足一身陽氣。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應四時養生。秋冬季呼吸系統疾病高發,故應益胃養陰,中醫五行中“脾屬土,肺屬金”,秋季健脾可產生“培土生金,養肺化痰”的效果,且增強呼吸系統功能,為安然過冬打好基礎;冬季寒冷,補腎正當時,可適當食用黑豆、大棗、枸杞、羊肉等食物及冬令膏方進補,補足陽氣,以御風寒。通過順應自然規律,調整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我們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和健康,達到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 (編輯:陳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