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慶元網 > 新聞中心 > 外媒看慶元 正文
12月5日,由浙江省慶元縣、泰順縣和福建省壽寧縣、屏南縣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慶元是我國現存廊橋歷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素有“古廊橋天然博物館”和“廊橋之都”的美稱,全國現存記載最早、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均在慶元境內。據清光緒三年版《慶元縣志》記載,當時慶元有宋朝以來修建的各式廊橋230多座。根據2011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記資料,及近年來新建廊橋統計,目前,慶元縣有古廊橋、新建廊橋共計130余座。

2005年9月,慶元后坑木拱廊橋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獎;2008年慶元縣被授予“中國廊橋之鄉”稱號;2009年慶元縣參與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慶元共有11座廊橋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如龍橋、半路亭橋、詠歸橋于2012年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從制作廊橋模型,再到參與父親的造橋隊伍中建廊橋、修廊橋,我學習到很多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知識,接下來我要把父親這輩的老師傅掌握的技藝傳承給下代人”胡俊峰說道。他的父親胡淼,正是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0多年來,堅持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生產性保護,將民間松散的施工隊組建成廊橋古建公司,擁有一支固定的造橋隊伍,參與了浙閩兩省10個縣市共24座木拱橋的新建、維修工程,使該技藝得到活態保護與傳承。

從2013年以來,慶元縣積極開展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進校園活動,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慶元縣江濱小學,每周都會開設一節廊橋文化課程,每年還會舉行一屆廊橋文化節,到2024年已經舉辦了十二屆。“每個年級的廊橋文化課不同,一年級是講廊橋故事,二年級是制作廊橋模型,三年級是進行廊橋繪畫,四年級是廊橋書法,五年級是廊橋詩詞比賽,六年級是廊橋小論文,目的是希望學生人人學廊橋,愛廊橋。”慶元縣江濱小學少先大隊輔導員范祖夏說。
據統計,以江濱小學為樣板,慶元縣實驗小學、慶元中學等多個學校先后將廊橋文化植入日常課程,從小培養孩子愛廊橋的興趣,種下廊橋技藝的火種,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開展課程近2500課時,參與學生近48萬人次。
除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進校園活動以外,慶元縣還開展了進社區、進景區、進鄉村、進機關、進企業等木拱橋非遺技藝“六進”活動,通過宣傳展演、體驗互動、授課講解等形式,全面提高大眾對營造技藝的認知度、參與度、傳播度。

同時,慶元縣已成功舉辦了六屆廊橋越野賽,越野賽不斷升級,融入傳統文化、月山春晚、美食體驗、文旅市集、音樂晚會等配套活動,帶動賽事經濟發展,形成“體旅經濟”與“廊橋文化”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 (編輯:周愛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