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慶元網 > 新聞中心 > 外媒看慶元 正文

泰順廊橋北澗橋 潘小平 攝
層巒疊嶂,林木蒼翠,古廊橋跨越河谷激流,橫亙如虹,系著人們的縷縷鄉愁……分布于浙江省西南部的眾多廊橋,是交通設施,串聯起河流兩岸的人、物、生活;也是文化空間,凝聚著當地民眾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北京時間12月5日,“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晚,浙江一線廊橋守護者們得知這一消息,紛紛轉發,表達他們的喜悅之情。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在浙江主要分布于溫州市泰順縣、麗水市慶元縣等地,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筑工具、手工技法和“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并構筑成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
2009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溫州市泰順縣、麗水市慶元縣作為保護地,15年來致力于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分別于2016年、2018年、2021年,聯合福建省屏南縣、壽寧縣提交三輪急需保護項目履約報告,全面推進該遺產項目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傳承、振興、弘揚,切實提升保護水平和傳承活力。今年11月,閩浙木拱廊橋聯合申遺推進會在慶元縣召開,共同關注廊橋保護。
泰順縣印發《泰順縣文化遺產保護辦法》,鼓勵運用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開展活態傳承,予以單座新建廊橋最高30萬元補助資金;慶元縣制定了《慶元縣廊橋保護管理辦法》《慶元縣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2021年,《溫州市泰順廊橋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成為全國首個廊橋保護專項立法,不僅對泰順廊橋本身進行“有形保護”,更對技藝進行“無形保護”,引導鼓勵傳承人積極參與木拱橋營造實踐活動,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后繼人才培養活動。
15年來,浙江通過新建廊橋及廊橋修復等項目傳承實踐、傳承人帶徒授藝,培育了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1名,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3人、市級6人、縣級11人。泰順縣出臺《關于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人才環境50條意見》,將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列入高層次人才名錄,享受高層次人才津貼。目前,浙江省共有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實踐團隊11個170多人,新建、維修木拱廊橋80余座。
2016年,在泰順三座國保廊橋的修復過程中,曾家快、鄭昌貴、賴永斌等傳承人作為主要技術力量投入修復工作,把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019年6月,木拱橋營造技藝(泰順廊橋修復保護工程)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2021年3月,入選ICOMOS(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和ICCROM(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聯合組織的“全球文化遺產恢復和重建案例研究”。
2009年以來,泰順縣舉辦了9屆廊橋文化旅游節、8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泰順、慶元兩縣多次舉辦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保護研討活動,多渠道開展宣推,豐富廊橋文化內涵,提升遺產項目可見度。2017年至2022年,相繼拍攝完成紀錄片《廊橋筑夢》、電視專題片《風雨記憶》等,出版《慶元廊橋》《中國廊橋之都——慶元》《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作品,動員全民參與廊橋保護工作。2017年以來,泰順縣全面開展“廊橋出海”行動,推動民間組織集資在中國臺灣南投縣捐建一座“浙江泰順廊橋”,成為當地“網紅打卡點”;促進溫州肯恩大學與泰順縣的校地合作,持續推動中國“廊橋文化和精神”傳播到世界,加強廊橋文化與海外交流。

- (編輯:周愛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