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慶元網 > 新聞中心 > 外媒看慶元 正文
廊橋,即橋面上有廊屋的橋梁,以廊護橋,橋廊一體,包括木拱廊橋、石拱廊橋、木平梁廊橋等。被譽為“中國廊橋之鄉”的麗水市慶元縣境內擁有130余座廊橋,其中11座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廊橋家族中,“木拱廊橋”格外珍貴、耀眼,與之對應的,還有彌足珍貴的傳統營造技藝,慶元的匠人們完全采用榫卯連接技術,不用一釘一鉚,將巨大木材“編織”在一起,化直為曲,互相支撐,最終在高山溝壑之間,打造出“長虹臥波”之景。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不僅是國際社會對該遺產項目的高度關注,更是對項目保護傳承成效的高度認可。
新時代下,如何將該項技藝從“瀕危”帶向“復興”?如何讓古老的木拱廊橋繼續綻放迷人光彩?慶元正在書寫答案。

2024年閩浙木拱廊橋聯合申遺慶元推進會。
攜手織密護橋網
優美又脆弱,是木拱廊橋的代名詞。它立于溪水之上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與風雨抗衡的命運。
浙南閩北是我國木拱廊橋的主要集中地,目前,慶元縣共有25座木拱廊橋,其中文物級別9座(8座木拱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座木拱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木建筑,廊橋易被火災焚毀、臺風暴雨沖垮……近些年,陸陸續續有國寶單位廊橋慘遭損毀,痛心之余,保護這些“瑰寶”也成了刻不容緩的事。對此,慶元從政府到民間,千方百計呵護有加。
“廊橋里的神龕不能上香火,要避免火災隱患;不要在廊屋里張貼廣告、堆放雜物……我每天都去蘭溪橋轉轉,一個晚上甚至跑三四趟。”慶元五大堡鄉的王家武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慶元蘭溪橋的“廊橋管家”,他需要定期、不定期開展巡查,查看橋梁橋體穩固程度、屋面是否漏雨、廊橋周邊環境等情況。
2004年,慶元成立了木拱廊橋搶救保護領導小組和廊橋保護與開發協會,并建立了“廊橋管家”制度,在每座廊橋設立了一級廊橋長和二級廊橋長,時刻保護廊橋安全。
思來想去,傳統人巡保護手段的效率還是不夠高。2013年開始,慶元逐步為縣內廊橋裝上視頻監控設備,并在部分文物級別的木拱廊橋部署多光譜火災探測器、報警機、網絡音柱等智慧消防產品。“現在只要橋上有異常熱源,音柱馬上勸導,系統同步反饋到文保所,并通知廊橋長到現場勘察。”慶元縣文保所所長陳化誠說,“有了這些設備以后,相當于我們全天24小時盯防。”
此外,慶元還將廊橋安防工程融入公安“天網工程”中,確保破壞違法行為能夠受到及時打擊處理。
“有形”的守護還和“無形”的保護相得益彰。慶元縣高度重視廊橋保護與傳承工作,組織開展廊橋普查工作,全面了解現存廊橋數量、分布及狀態等詳細信息。制定出臺《慶元縣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使用辦法》《慶元縣廊橋保護管理辦法》等文件,先后投入數百萬元資金,完成濟川橋、詠歸橋、如龍橋等廊橋的修繕及保護工作。
同時,縣政府制定了《慶元縣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全面推進慶元廊橋的保護、研究、傳承、開發、利用工作,與相關鄉鎮簽訂《古廊橋保護責任書》,聘請橋梁專家擔任顧問,并落實人員,明確職責,對廊橋保護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和具體措施,共同開展保護工作。
續寫薪火廊橋夢
浙西南地區為何多“廊橋”?《慶元縣志》中的8個字道出了原委:“深僻幽阻,舟車不通”。
為打破地理阻隔,也為往來的鄉民、旅人提供遮風避雨、集市貿易的場所,慶元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高超精妙的營造手藝建起座座木拱廊橋。
但隨著技術的飛速進步和交通方式的轉變,木拱廊橋逐漸喪失交通主干道的地位,造橋木匠們也面臨著無橋可造的窘境。“村里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又費腦力、收入又低廉的木匠活,手藝面臨著失傳。”一句話道出了慶元老木匠的無奈。
加強保護刻不容緩。2009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省慶元縣、泰順縣和福建省壽寧縣、屏南縣作為保護地。
“列入‘急需保護’類似于‘一個病人進入了ICU搶救’。”原慶元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姚家飛從2006年開始從事名錄的申報與保護工作,他介紹,“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于2006年列入慶元縣第一批非遺名錄,同年列入市級非遺名錄,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遺名錄,2008年則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技藝傳承需要傳承人,但是1992年至2006年之間,慶元都未建新的木拱廊橋,當時民間還有多少人掌握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完全是個未知數。”姚家飛說。
突破口出現在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胡淼所在的竹坪村。2006年,竹坪村的木拱廊橋蜈蚣橋遭遇“桑美”臺風損毀,胡淼成立了一個17人的重建小組自籌資金進行重建。慶元人民才知道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仍在代代相傳。
“從那時起,政府逐步有意識地去尋找民間工匠,也倡導民間集資建造木拱橋。”姚家飛介紹,2010年前后,這項工作在慶元開展得“熱火朝天”,新建、翻新了許多木拱廊橋,木拱橋營造隊伍也逐漸形成,并且通過在浙閩甚至各省多地不斷建造木拱橋,將隊伍傳承擴大。據統計,目前慶元縣有廊橋工匠70多人,6支施工隊伍,自2009年以來,在浙江、福建等4個省市承接了近50座木拱橋的新建、維修工作。
但現在,木拱廊橋造橋師傅群體年齡依舊偏大,胡淼直言,在傳承和發揚廊橋文化的過程中,缺少新鮮血液。

江濱小學第十二屆廊橋文化節“百生搭百橋”橋模制作評比。
為了做好該技藝的傳承,15年來,慶元從上到下,都進行著各方面的努力。慶元組織技藝傳習單位與傳承人開展保護工作,提供技術指導,保存相關資料,開展技藝展示。截至目前,舉辦10期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培訓班,累計培訓木拱橋實踐者近200余人次,并鼓勵和支持傳承人及其團隊承接新建和維修木拱橋的工程項目。
慶元深刻知道,匠人至關重要。因此,第一時間開展木拱橋營造技藝傳承人的認定,建立縣、市、省、國家四級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并對“廊橋藝人”進行職稱評定,給予體制外民間工匠以專業技術職稱的資格認定。
非遺傳承也需要從娃娃抓起。慶元縣江濱小學作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學校每年拿出8%的教學經費用于開展廊橋文化教育,將《愛廊橋學廊橋》納入校本課程,開設木工坊,常態化開展廊橋文化傳承教學,該基地至今已舉辦十二屆廊橋文化節,受教學生達5000人次。
傳承弘揚為己任
現在,慶元的廊橋正在慢慢煥發“第二春”。
“只要用15根筷子,就能搭起一座可以承重兩三斤的‘木橋’,真是太神奇了。”日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杜藝龍,以“洋弟子”身份走進慶元,跟隨胡淼體驗了用筷子搭建木橋的游戲,并通過海外媒體聯合直播,向西班牙、菲律賓、新西蘭等國人民展現了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和慶元當地人文歷史,全球觀看直播人數超過100萬。
如今,建廊橋已不單為解決村里的交通問題,更多是一種文化和技藝的延續,一種精神寄托。從急需保護到代表作名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進入保護新紀元。對廊橋文化的挖掘利用,慶元也一直在探索。
誕生于民間、繁榮于民間。每年重要節日,慶元人民都在木拱廊橋上舉行祭祀祈福的“走橋”“祭橋”習俗。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這類習俗,如何將慶元廊橋文化弘揚傳承?慶元于2011年建成并開放全國首個專題廊橋博物館“中國慶元廊橋博物館”。在館內,觀眾可以近距離感觸到真實的文物,體驗了解木拱廊橋傳統技藝以及廊橋文化。近3年,該館共接待游客近45萬人次,組織各類活動231場,有效提升廊橋知名度。
此外,慶元當地先后組織各類與廊橋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出版了系列專業書籍、教材、視頻影像資料,甚至設立慶元廊橋多媒體資源庫。通過廊橋概況、廊橋展示、營造技藝、傳承保護、廊橋文化、紅色廊橋、宣傳展示7個部分,全面、系統地反映慶元廊橋的發展歷史、營造技藝、民俗文化、橋體概況等內容,并在網絡共享該數據庫。
在慶元看來,讓更多人懂廊橋、愛廊橋,也是一種保護和弘揚。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現場教學。
近年來,慶元打造廊橋IP“出圈”計劃,連續舉辦了5屆慶元廊橋越野賽,參賽選手總計超1萬人,賽事路線貫穿數座木拱廊橋。賽事外,還設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展示體驗點位,讓選手在領略木拱橋風情的同時,真正感受技藝的魅力。而且,慶元還聯合知名主播,通過直播分享慶元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向數萬名網友在線教學廊橋的工藝技術。
不僅如此,慶元還讓非遺“可看、可聽、可玩、可體驗、可購買”。胡淼、吳復勇等熱衷于修廊橋、建廊橋、護廊橋的民間造橋師傅,積極從事木拱廊橋模型的制作,20分鐘即可快速拼裝的廊橋模型,既讓市民了解廊橋結構原理,又適合動手組裝,銷量頗豐。而慶元縣也推出了超過30款以廊橋為主題的創意產品,其中3款產品更是入選浙江省100件最具代表性的文創產品名單。
廊橋得多讓人看到,才能走得遠。從2009年開始,浙江慶元、泰順、景寧與福建屏南、政和、壽寧、周寧等浙閩七縣開展聯合申遺活動,2012年。“閩浙木拱廊橋”被正式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浙閩七縣也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舉辦交流會等形式,切實加強對廊橋的保護、傳承,推進申遺工作。2019年起,浙閩七縣聯合開展的廊橋巡回展,已經走進國內外20余所高校。通過講座、展覽、課程等方式,與學生們“熟悉起來”,吸引年輕人從業、研究。
一座木拱廊橋,從來不只是“橋”,它是歷史文化前行的承載和象征。隨著它的技藝從“急需保護”轉入“代表作名錄”,與大自然辛苦周旋的慶元人,也通過散發著悠悠古韻的廊橋,傳遞出時代新聲。

- (編輯:周愛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