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文物遺產
由于有特殊的人文精神,進士村在歷史各時期蒙圣恩封贈的牌坊有7座:即吳榖、吳轂的“雙桂坊”;吳兢、吳逵的“桂香坊”;吳崇煦因子封贈的“大理坊”;吳深“宅相坊”;吳彥申“八行坊”;明,吳儒“鴻臚坊”;吳潭“名登天府坊”;明嘉靖13年,本府通判署慶元縣事以鄉多業儒“崇儒坊”;還有明萬歷奉旨為是監生吳化妻葉氏立“詔旌完節坊”;清雍正六年秋知縣徐羲麟為生員吳晃妻會氏立“節孝坊”;清雍正六年秋知縣徐羲麟奉旨為故生員葉良英妻望門守節吳淑英立“抱璞全貞坊”;明刑部主正“吳杰公故里”匾(懸于村門樓上);明萬歷神宗帝親書贈吳儒“日近天顏”匾;明處州府贈吳道揆公“尚義匾”;明處州府贈吳俸公“別駕第”匾;知縣李飛鯤升杭州知府親書“挹清樓”匾等。但遺憾的是在千年風雨中湮沒不少,更可嘆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人為拆毀如“名登天府”坊等。
古民居:明代民居有聿新堂,懷德堂,世德堂,裕德堂,華萼堂,日近天顏,玉潔冰清,挹清樓等八幢;清代民居有達德堂,樹德堂,慶德堂,壽德堂,修德堂,慎德堂,懿德堂,咸德堂,慎修堂,立德堂等10幢(千百年間經火災的幾幢均系宏偉之建筑)這些民居都有一個牌樓式的大門。分別有石砌大門、磚石混合砌大門,磚磨制后砌成等類型。如:達德堂牌樓高5.2米,兩側采用4米高的一方形條石為石柱。并且每個大門保存有磚或石刻匾額,文字有延陵世澤、延陵舊家、恩迎北闕等。坐向大多巧妙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一層坐南朝北,合理利用,二層卻利用回廊轉朝南,而且整套建筑是前院套后院,大院套小院。統分結合,相得益彰。大門以曲折見幽見奇。可見祖先之聰明才智。像聿新堂這種官廳式的排局據說是經圣旨批準,并非私自設制。該屋相傳為擁有八千八百畝田的富翁吳道揆公于明萬歷12年建造的。中堂有一塊當年處州知府許國忠贈給時任廣東瑗州(今海南瓊州)通判吳俸(道揆公的仲子) “別駕第”古匾(本來還有一塊“日近天顏)匾懸掛在迎旨門邊的接旨廳上方,在文化大革命時已毀。接旨廳及本來巍峨的大門均已倒塌)整座房子由前后兩組三合院組成。該屋更為傳奇的是吳伸公為陜西苑馬寺監正,辭官司歸家后開地道有四。使聿新堂與庭園如環之宛轉不絕。額其庭園曰學圃,“玄關”之牡丹,“玄圃”之竹徑,“澄心亭”梅花、菡萏、掛屏紫荊,“四柏亭”之基石,“葆真堂”之紅榴,“漱石樓”之夜月,“枕流牕”之山色,其幽艷香光清翠獨絕,可與客人終日盤旋其間。聿新堂后座馬道邊尚有一口井,深約二丈余。前座右邊大廳中門壁旁開有一處收發公文的窗口,據說公文從這里可以直達京都圣上。這些與門口的“上馬石”迎旨門街,以及門口的用鵝卵石砌成的錢形圖案等證實了當時之富貴。
撲朔迷離的古地道:迄今已發現地道口七處,地道口網絡在不同的古屋下或菜園邊大致用青磚拱筑,洞高一般為1.9—2米,寬1.7—1.8米。用河卵石或條石鋪底,兩壁間設燈臺。據考查是由不同的歷史時期建筑的。故磚的類型,拱圈的規模大小有所不同。是在建房時一起建筑還是先建房子或先筑古地道也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地道為何用有說是因為宋時官居要職的吳氏人非常注重忠孝節義,有誓不降元的民族精神,為辭官司回鄉躲避統治者的迫害而建筑;有說是因為當是有財富的人常常會遭到一些流寇地痞的不測侵襲,故而筑地道確保人身財產的有備無患。還有像聿新堂吳伸公為人正直因揭發當時的假太子案,辭官回鄉一方面為避奸黨的事后迫害,一方面為愉悅晚年而開地道與花園銜接。多種推測不一,但無論為了抗金活動還是躲避土匪、奸黨均屬隱情,沒有留下足夠的文字記載這是常理之所在的。《慶元縣志》文藝:明萬歷縣亟吳華《濟川形勝》詩:……古洞深且幽……記載的即是大濟古地道。這撲朔迷離的古地道令人遐思向往,亟待開發。
古道:迎旨門建吳伸官邸大門外,明萬歷神宗帝吳道揆公為朝散大夫而建。金甃街直達慶元縣城,青磚窄面,其圖案或“人”字,或“錢”形,既美觀又牢固,堪稱一絕。
古祠二座:大理吳氏中宅祠建于宋仁宗皇佑(1049)年,迄今已有953年歷史。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后有祖墓群,有半月池魚塘,在3000平方米的圍墻內有千年古樟古楓,堪稱園林勝地,經全面修理,今有專人管理并春秋祭祀。
大理吳分祠,又稱嶺根祠,建于明,因從落嶺下村嶺根遷回祖地因名。祠邊原是“名登天府”坊,有古樟。祠宇宏偉。
古井:大濟村內分布古井八口,最深最大的是“三萬三”財主房下的大井深約12米。用河卵石砌成下大上小的1.5米口徑的大井。其技術之精湛令人贊頌。今人為便利,全村均是飲用從天馬山麓接來的山泉。
古墓:肇基始祖吳崇煦公墓,位于村口“搖船出海”,面積3000平方米,有古樟。
古橋:為紀念吳榖、吳轂“一門雙進士”之殊榮始把建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7)的一座“臨清橋”改名重建成“雙門橋”(宋仁宗皇佑1049年間)。此橋古色古香,畫棟雕梁,木拱廊屋長11.5米、寬4.5米,兩頭出口如兩扇門朝外洞天成牌坊式結構。檐牙高琢,左右對稱,慰為壯觀。
蒲田橋,橋底木拱、橋面石鋪、工藝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