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在龜背的西南端,相距一里多。這里大片的平坦草地和水湖交叉相間,有的湖水深不敢淌。每年立春前后回暖之日,便有許多蟾蜍來此交配繁殖,一雙雙雄雌蟾蜍緊抱在一起,躲在水下一動不動,一伸手即可得。幾十斤上百斤一下子就抓來了,得來全不費功夫。蟾蜍的頭、皮、心臟都有劇毒,但肉和湯的滋味很是可口。把它砍去頭,剝了皮,去了五臟,用米湯浸泡后再洗凈烤煮,加上油鹽醬醋香料,就是美味佳肴,還是珍貴的中藥材。
大湖旁邊,是紅軍訓練場。1945年閩東特委派出一支游擊隊到這里搭棚扎營,隊長沈宗文、指導員江作宇、宣金堂任群眾工作組長,余三江是分隊長兼文化教員,陳桂芳(綽號陳牯老)還配有一個機槍班。全隊80余人,營房搭在米籮圩頭山上,叫紅軍寨,遺址還在,上面堆滿了迎擊來犯之敵的大小石頭。營棚和訓練場四周制高點(山頭上)日夜放哨。游擊隊很遵守紀律,很愛勞苦人民,經常派人到山林峴和水寨各村做群眾工作。七月初十日打過八角殿,鎮壓了地主惡霸。山林峴村好幾個人和葉齊嬉老大娘經常為紅軍游擊隊送米送鹽送飯送藥品。紅軍游擊隊給了老大娘一張蓋著方印章的條子。她送飯用的竹籃子和條子都已交慶元縣博物館收藏。
在大湖和紅軍訓練場的南向,還有一山曰石龍峰。石龍峰雄偉壯觀,真是絕美之景,到此觀光的游客都贊不絕口。這里還有一段神話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南方數省干旱顆粒無收,各地官員奏本皇上,當時朝廷派欽差南下巡視,一路看到難民帶妻背子,四處逃荒,欽差大人就日夜趕路回京都稟報皇上;南方各省確實干旱饑荒,到處都是逃荒難民。當時皇上寫一御狀燒奏天庭。玉帝觀后立即下旨南海龍王降雨救民,南海龍王命二龍子奉旨降雨。可二龍子是個好色之徒,出海后看到一山莊有個村姑美賽天仙,就失魂落魄,手舞足蹈去調戲這山姑,而忘卻控制雨量,造成水大成災,淹沒了無數房屋良田,幾十萬良民慘死葬沒在洪災之中。天庭上巡視天將發現人世間遭此災難,稟奏玉帝后,玉帝立即下旨將南海二龍子永鎮山上不得超生,就是石龍峰的傳說。
回過頭來,沿著小路下山,就到了米籮圩。米籮圩,其實就是一塊橢圓形的高山盆地,和大湖相似,也是高山濕地。但它的儲水量比大湖要多得多。米籮圩三面環山,只留一個水口,盆底很是平坦。那水口近百米寬,人們暇想,在水口做一個攔水壩,使整個圩都裝滿水,來一個人造高山湖,造幾條小船或竹筏,在湖面上搖來蕩去,多舒暢啊,那真是游山玩水了。但這只是暇想而已,不知何時能實現。
沿小路繼續往下走,來到一片毛竹林,路下坑沿有一塊巨石,這就是紅軍樓遺址。大巖上還留著當年紅軍刻的一行字,其中有“戊辰年”(1928年)比較清楚,其他字樣由于時間久遠已辯認不清。當年閩東特委和閩東紅軍獨立師就在這里開展活動。紅軍樓搭在大巖邊,灶臺筑在大巖下。這里離山林峴村較近,山林峴村好幾位村民和葉齊嬉老大娘經常為紅軍送物資。
下去就是六浪漈,又叫鹿狼漈、六郎漈。“漈” 就是懸崖。這里的漈,其實就是瀑。六浪漈,分六級,每級都好幾丈高。水從上面沖下來,打在階級上,飛起浪花,又沖向下一級……如此連續沖下飛起六次,才到漈底。漈底的巖石仰頭觀望,飛揚的水花好看極了。只因為這里山高,水流量不很大,才叫“漈”,若是水源足一些,沖下來的水多一些,就更壯觀了。也就應該叫做“六浪瀑”了。
龍井,是一個直徑只有四五米的圓石洞,在山林峴和井的周圍全是巖石,沒有縫隙。井的后山不是很陡,平時水沖下來也并不很兇。井的周壁垂直,井口比下壁略小。井底有多深不知道,因為水流量不是很大,一些石塊沉在井里沖不掉。用竹竿量一下,從沉在井底的石堆上起量,足有兩米多。傳說這井原先住著鯉魚,后來龍把鯉魚趕了,自己占了這個井,才叫龍井。再后來,這龍嫌井太小,跑到嶺頭東溪去,這個井就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