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保穩促調,加快轉型升級,確保經濟穩健運行
擴量與提質、保穩與促調相結合,在發展中調整,在升級中成型,實現經濟總量擴張和產業層次提升,確保我縣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加快做大工業。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4.6億元,增長20%。推進園區西擴,建設“四鎮一區”工業走廊;狠抓入園企業建設進度,新增投入2.1億元,基本建成黃田垟區塊;推動企業產能釋放,提升產出效率,園區實現產值13.5億元,增長49.6%;完善金融網點和生產、生活設施,增強園區集聚功能,引導優勢產業向園區集中;繼續推進標準廠房建設,提供孵化創業基地,扶持中小企業創業;鼓勵廠房加層改造,加強土地供應后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績效。著力引進非資源性項目,逐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不斷拉長汽摩配件產業鏈;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大傳統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攻關,支持企業“抱團發展”,積蓄優勢產業競爭實力;強化政策引導,推行精細管理,挖掘潛能,提升企業素質;鼓勵企業并購重組、增資擴股、股改上市,深入實施億元企業培育工程,培養造就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骨干龍頭;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完善品牌培育保護機制,提高企業創牌能力。密切關注經濟走勢和宏觀調控政策,強化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創新服務舉措,完善督促協調和跟蹤問效機制,優化政策環境、法治環境、輿論環境和誠信環境;制定出臺各類優惠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發展。
繼續做精農業。按照穩定發展戰略產業、大力發展主導產業、鼓勵發展新興產業的部署,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安全,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標準農田地力提升,切實抓好糧食生產、流通和儲備,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5.4萬畝;發展規模化、生態化畜禽飼養,實現畜牧業產值1.2億元。調整食用菌產業結構,鞏固蠟棒整治成果,深入實施香菇生產“114”計劃和香菇質量“411”工程,抓住生產、技術、質量、品牌等關鍵環節,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推進高效分類經營,建設竹林便道100公里,做大做強筍竹產業;繼續大力培育高山蔬菜產業,確保種植面積3.3萬畝,力爭實現產值超億元;繼續發展水干果、茶葉、烤煙等產業。鼓勵發展水產養殖、花卉苗木、觀光農業等新興產業。積極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大力發展返鄉農業,積極扶持壯大農業龍頭,扶優扶強一批專業合作社,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農民合作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建設。推廣新型農業機械,健全農技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服務“三農”水平。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以整合特色品牌為突破口,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打響農產品的生態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培育現代服務業。以大景區理念為指導,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與周邊縣市聯動,開發精品線路,繼續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打造華東區域性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勝地,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增長30%以上。精深包裝十八卡度假村項目,積極推向市場;力爭完成高星級賓館項目招商;推進巾子峰森林公園4A級景區和百山祖生態旅游項目建設;配套完善大濟、月山等村落的旅游基礎設施;建成西演農家樂休閑項目;繼續加強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和現有賓館飯店管理,提高旅游接待質量和行業服務水平。出臺現代服務業發展政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完善城鎮商業網點規劃;發展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做好商貿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前期;規范鄉鎮連鎖超市管理,擴大村級連鎖便利店覆蓋面;落實財政補貼,做好“家電下鄉”工作;創新金融服務品種,拓寬金融服務領域。逐步規范建筑市場秩序,培育發展建筑業;重視房地產業存在的問題,著力規范、培育和穩定,逐步構建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互為支撐、互為補充的住房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