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邊界村——張地村的系列報道③
前些天,家住福建省政和縣畬頭村的吳土生,又來到隆宮鄉張地村找村兩委商量毛竹林道的事情,希望村干部能幫忙協調,把張地村的竹林道通到他家竹林。
原來,張地村已修建了竹林道路,村民運送毛竹很方便,而吳土生家的毛竹林與張地村的毛竹林交界,離張地村的竹林道只有幾十米遠。但就是這幾十米的“斷頭路”讓吳土生很苦惱。
吳土生家有100多畝毛竹林,和張天村許多村民一樣,他家的毛竹都是運到慶元來賣。每根毛竹在慶元的售價比福建要高出1元左右,100多畝竹林算下來一年也是筆不小的收入。但因沒有竹林道,單單背毛竹的人工費就有不少。如今看到張地村的竹林道,吳土生十分羨慕。
吳土生告訴記者,雖然只有幾十米路,卻要經過張地村好幾戶人家的竹山,所以他希望村兩委能夠幫忙協調,哪怕是給這幾戶人家和村里補助點錢也愿意。
其實吳土生本是慶元人。1958年,他從松源鎮五都搬到福建政和縣畬頭村,與張地村也就一山之隔。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浙江的惠民政策越來越多,讓他有些羨慕張地人了。張地村修建毛竹林道政府出錢補助,種毛竹每年還有肥料補助,技術人員會經常上門指導,這些,都是吳土生期盼的好事兒……
當記者再次聯系上吳土生時,他說,在村兩委的協調下,那幾戶村民已基本同意讓竹林道通到他的毛竹山上了。
“我今年已經60歲了,雖然搬到福建這么多年,但根還在慶元。這幾年老家的各項惠農政策這么好,過幾年我也準備回五都的兒子家中養老了。”吳土生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