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邊界村——張地村的系列報道④
張天橋是張地至張天的必經之地。橋的這邊是浙江,橋的那邊就是福建。特殊的地理環境,給這里的民眾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張地村村干部吳秀金告訴我們,兩省交界,手機通訊信號不穩定被收取漫游費那是常有的事。有時候村民下地干活,僅隔一條田埂,手機就漫游了。一橋之隔的兩個村子雖都是何氏、湯氏、陳氏宗親,但身份證截然不同,就連村名叫法也不一。“張天”是浙江這邊一直以來的叫法,而今福建境內標注的則為“高林村”。
“不僅一村叫‘倆名’,而且還經常一家講‘倆話’呢。”吳秀金說,“現在大多數張地村民都會講慶元話和福建話,有時候一家人講話也摻和著兩種方言,特別有意思。”
生活在浙閩邊界線上,趣事多,煩心事也不少。
最近,家住政和縣鐵山鎮北巖村的何俊洪向張地村第三村民小組遞交了一份戶口回遷的申請,希望能夠將戶口重新遷回張地村。
今年60多歲的何俊洪,因兒時母親改嫁戶口從慶元遷到福建。現在年紀大了,他想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重新回到張地生活。
“家鄉變化太大了,生活條件也比福建好。像60歲以上農民的養老金政策,農醫保政策等,慶元這邊要比福建好很多。”何俊洪說。雖然張地村村民小組已同意,但就是不知道政策上是否允許。
隨后,記者從縣行政審批中心公安窗口了解到,要將戶口遷回原籍,要么在張地村還有房子(有產權證),要么愛人或子女戶籍關系在張地可以掛靠。而何俊洪由于在張地村的老房子已拆除,家人也都全部在福建,戶口回遷條件不具備。得知這一情況,何俊洪有些無奈,但他表示還會繼續等下去,只要有機會就會遷回慶元。
“生活在邊界村,還有的就是‘邊緣化’的煩惱。” 村主任李烈生告訴記者。午后的小山村出奇寂靜,難覓人影,只有村中一座廊橋上,10多位老人坐著聊聊天。“村子里的常住人口原有670多人,現在不足200人。”李烈生說。這些年,村子里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而前幾年隨著縣里教育布局的調整,村子里的孩子都送到鄉里或者縣城上學,原先的張地小學已變成村里的老年活動中心。
“現在村子里人最齊的時候,一是村兩委換屆選舉,今年選舉時村里聚集了500多人。還有就是過年。現在村里的人都盼著過年,因為那時會很熱鬧。” 李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