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慶元話稱作“照(念jiǎo)”。說“照照”,就是說“照鏡子”——前面的“照”字作動詞用,后面的“照”字則作為名詞用。
有個外地人曾經用這樣的順口溜調侃慶元方言:“慶元人,真好笑。吃叫咥,哭叫謷(念yǎo)。老媽叫做姐(音近“家”),鏡子說成照。”
其實,這位同志不知道,在我國古代,“照”原本就是鏡子的別名。慶元方言中保存了許多古語古音,“照”,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而已。
“照”屬古語詞,應當是沒有疑義的,查其來源,至少可以上溯到漢魏六朝時期。比如《廣雅·釋詁》中就有這樣的注釋:“照,鑑也。”《廣雅》系三國時期魏人張揖編撰,古人稱“鏡”為“鑑”,《廣雅》這句釋文,不就正好說明“照”就是“鏡子”嗎?
還有一個發生在1400年前的故事,也與這個古語方言詞有關。
這個故事源出于唐人孟棨的《本事詩》:
南朝最末一位皇帝陳后主叔寶的妹妹樂昌公主,是有名的才女加美女,下嫁給舍人徐德言為妻,夫妻十分恩愛。當時,隋文帝楊堅統一了北方,建立起隋朝,隨時有可能南下滅陳,陳國早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可那個只圖享樂的風流皇帝陳叔寶卻仍然置國家安危于不顧,“百事弗管”,整天泡在女人堆里,醉生夢死,過著荒唐的生活。徐德言眼看大難即將降臨,便將一面銅鏡剖為兩半,自己留下一半,另一半交給妻子保存。他對妻子說:“時局如此糟糕,離國破家亡的日子不會遠了,咱們夫妻將來不知流落何方。萬一兩人離散,等到上元節,請你讓人將鏡子拿到鬧市叫賣。如果我還活著,我會在這天來找你的,這半面銅鏡便可作為信物。”
不久,隋軍南下伐陳,陳朝很快覆亡,王室成員全都做了俘虜,被迫遷往隋的京城長安(當時叫作大興,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徐德言和樂昌公主果然在戰亂中失散,樂昌公主被沒入官,成了越國公楊素府中的的一名寵姬。盡管楊素非常看重她,給予她優厚的禮遇,但她無日不在思念故夫,時時刻刻為生死未卜的徐德言牽腸掛肚。所以,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她都會按照先前的約定,私下里讓老仆拿著自己一直珍藏在身邊的那半面銅鏡,上長安街頭沿街叫賣,并且故意把售價定得很高。過往行人看見此人懷揣半面破鏡漫天要價,都感到奇怪,以為是碰見了瘋子。
終于有一年元宵節,分散之后四處漂泊,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徐德言尋到長安,見到破鏡,拿出自己帶在身邊的那一半相合,果然毫發不差,不覺又驚又喜。可是再仔細一問,才得知心愛的妻子早已淪落豪門,成了權傾朝野的越國公的愛妾。有道是“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徐德言自知重逢無望,感傷不已,當即在破鏡背面題詩一首,讓老仆捎回去給樂昌公主。詩云:“照與人俱去,照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看到題詩后,心中無限悲痛,淚水整天掛在臉上。楊素見狀,便問樂昌公主何故傷心,樂昌公主只好如實相告。楊素聽后,深深為他們兩人的真情所感動,馬上派人找來了徐德言,設宴款待他。他不僅讓這對苦難夫妻重新團圓,還贈送了一大筆資財,讓他們回家好好過日子。宴席上,樂昌公主奉楊素之命,也即席作了一首詩:“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
這個纏綿悱惻的有名的故事,后來就成了成語“破鏡重圓”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