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確實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在這里,不僅有著極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著許許多多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稀有的財富。慶元方言就是這樣的一宗寶貝。
請聽聽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如何評價慶元方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研究員、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鄭張尚芳:“慶元方言是浙西南方言中保存很多古老特色的吳語方言,很有研究價值。”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教授、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曹志耘:“慶元方言位于吳語和閩語的交界地帶,保存大量古代漢語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上海師大語言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潘悟云:“慶元方言對于漢語史的研究來說,實在是一個難得的語言寶庫。”
日本愛媛大學語言學教授秋谷裕幸:“慶元方言保存古音如此之多,實屬罕見,堪稱方言中的‘活化石’。”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小凡:“慶元方言給予我們的學術營養是豐富而又稀有的……”
人們也許要問:方言隨處都有,何以惟獨慶元方言能夠與眾不同,特顯珍貴?這樣的方言到底是怎么來的?又到底是誰創造出來的呢?
我們的答案是:這與最先來到慶元,最早開發慶元的吳姓先人有關,與歷史文化村的大濟人有關。
唐代以前,慶元尚屬一個待開發地區,是一片人煙稀少的處女地,自從一個叫做吳禕的京官和他的家人避亂來到這里之后,面貌才開始改變。
吳禕是晚唐時人,為避董昌之亂,隨同父兄隱居浙南山區。公元904年,攜眷屬舉家遷來慶元,幾經輾轉,于公元1004年定居大濟。吳禕和他的兒孫們在這塊土地上不斷開發創業,繁衍生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枝繁葉茂的龐大家族,其后裔遍布全縣各地,不少支系還向省內外擴展,有的甚至發展到了國外。據2005年4月統計資料:全縣總人口198139人,其中吳姓人數65525人,約占全縣總人口數的1/3,是首屈一指的“慶元第一大姓”。單個姓氏在一個縣域內所占的比例如此之高,這在全國都是罕見的。
吳禕及其后裔不僅是慶元地方的開拓者,也是慶元文化的奠基者,慶元方言的締造者。今天的慶元人所講的方言,基本上就是吳禕及其家人帶來的當時的京城話與吳方言的混合物(因吳禕世代都在朝中做官,在吳語區山陰一帶也生活了較長時間)。后來慶元雖然不斷有外姓的人遷入,并且帶來了各個地方的方言,但都沒能形成氣候,這些晚來的方言很快就被吳姓人的語言“同化”了。
慶元方言之所以珍貴,除了保存的古音古字非常多、“古八聲”齊全和詞匯豐富、語言精煉之外,還有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這就是——她的文化底蘊異乎尋常的深厚。
如果你是個細心人,平時只要稍加留意,就經常可以從人們的交談中聽到“……之故”“無良”“多謝”“不堪言”“猶則可”“苦無當”“心不在焉”“貪得無厭”“死而無變”“不能之夠”“顛倒乾坤”“有你何多,無你何少”之類的文言詞。而這些文言詞又往往出自于識字不多甚至一字不識的農婦村夫之口。這種現象,曾經讓許多外來的客人們為之驚奇不已。
再從形容詞程度的表現手法來看,慶元方言中表達得尤為精彩。她不像普通話那樣只有“很”“極”“非常”等幾個程度副詞作點綴,而是差不多每個形容詞都擁有一個專屬于自己的修飾詞。比如“很硬”“很軟”“很重”“很輕”“很大”“很滑”“很緊”“很苦”“很黑”這幾個詞,慶元話分別叫做“鐵硬”“鞭軟”“砧重”“屁輕”“天大”“鰍滑”“鼓緊”“藥苦”“墨烏”……這種“用名詞作狀語”的表現手法,實在高明透頂,精妙絕倫!非常值得現代漢語學習借鑒,并加以移植推廣。
吳禕家族世代多是讀書人,深知文化和知識的價值。打從卜居慶元伊始,就以傳播文化為己任,“耕讀繼世,詩禮傳家”。他們一方面辛勤耕耘,開拓創業,另一方面則不遺余力地致力于興學辦教育。被后世稱為“慶元文化的搖籃”、侍郎胡紘和狀元劉知新都曾經就讀過的“豹隱洞書院”,就是吳禕的五世孫吳崇煦(大濟吳姓始祖)創辦的。經過這樣一代接一代的苦心經營,“秀者為仕,樸者為農”,終于開創出人才濟濟,良材輩出的局面:一個不過200多人口的小小的大濟村,居然進士成堆,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至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短短兩三百年間,就陸續涌現出了26名進士,成為名副其實的“進士村”。
慶元方言之所以可貴,就在于她的創造者是無數文學功底特別扎實、具有特別豐富的想象力和非凡創造力的文化人。
大濟是慶元吳姓的發祥地。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歷史淵源,這樣的人文環境,才孕育出了這顆璀璨明珠——文化積淀如此深厚的慶元方言。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慶元方言其實也就是慶元吳姓的方言,大濟人的方言。
慶元方言是20萬慶元人民的驕傲,更是這個縣吳姓子孫的驕傲,大濟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