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鄉愁,很多人都會想到《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想到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更會想到余光中的《鄉愁》。而我,最近卻被一本名為《青竹故事》的書打動,并且知道,原來鄉愁是有顏色的,這本書告訴我們——這顏色就是青綠。
這是由毛茂豐主編的一本描寫和記錄浙江慶元縣青竹村美麗歷史和各種風土人情的書,也是一本抒寫鄉愁、弘揚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佳作。
一說到慶元,有些讀者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香菇”——慶元是香菇的故鄉。不過,很多讀者可能不知道,慶元還是廊橋的故鄉,這里的廊橋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造型精巧、歷史悠久,在很多方面都遠超泰順的廊橋。可惜,這些古樸、精美的廊橋多年來“養在春閨人未識”,以致人們認為似乎泰順才有廊橋——這應該是歷史造成的誤會和美麗的錯誤吧。
就在不久前,我終于有緣到慶元,親眼看到慶元美麗的山山水水,并親身體會到慶元人的淳樸與善良、熱情和真誠。雖然經常外出旅行,但我知道,這樣令我印象深刻的經歷是第一次。
我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慶元不僅有香菇、有廊橋,更有無數風景優美的自然景點和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而青竹村,就是美麗慶元版圖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雖然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山村,卻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并且流傳有很多動人的民間傳說,讓很多初到此地者樂而忘返,可以稱為“世外桃源”。如果你去慶元,那就請到青竹看看。
自然,美麗的景色很多地方都有,書寫鄉愁的作品也很多,但青竹更有其獨特的魅力。此外,這本《青竹故事》之所以讓我感動,還因為它的作者都是普普通通的青竹村民,或者是慶元地區的普通民眾——他們當年都是青竹人,都是從那個美麗的山村走出來,如今開始走遍中國,并走向世界。但他們并未忘記那個養育他們的青竹村,而是在自己的人生奮斗道路上,通過對故鄉山水的思念、對青竹淳樸古老風土人情的回憶,賦予自己前進的力量。正因為如此,本書那些讀者所寫的文字,可能有些稚嫩,卻一點也不做作,特別親切自然,而且充滿溫情和力量。在他們筆下,故鄉的一草一木是那樣美麗,充滿了生命的力量。故鄉的風土人情是那樣純真美好,常常令他們苦苦思念。而故鄉的親人,更是讓他們身居外地也魂牽夢繞,情意深長。這是真正的“尋根”之作,也是對當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趨勢的精彩回應。
不知為什么,當我讀這本美麗的《青竹故事》時,竟然不止一次想到我的故鄉——那是在遙遠的北方,那里的景色可能不如青竹這般美麗,但那里的民風和青竹一樣古樸醇厚。我竟然有很多年沒有回去,我這個天涯游子應該回去看看了——這是我在閱讀《青竹故事》時最真實的情感。我想很多閱讀這本書的讀者,應該都會油然而生對自己家鄉的思念吧。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沒有停止前進和探索的腳步,更是有很多思想家、藝術家以他們特有的方式追問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意義何在,出路何在?的確,我們渴望現代化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現代化,但同時我們感到了失落——物質的富足帶來的卻是精神的空虛甚至墮落,這其實不該是我們的追求。誠然,人類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可避免會喪失掉一些東西,其中最為可惜的就是那些優秀卻在某種程度上不能適應現代化進程的傳統文化,例如一些手工制造技藝、口頭流傳的民間文學、古樸的民風和風俗習慣等等。有些可能無法避免,但更多其實值得我們珍視并搶救,因為一旦失去,就意味著不可能重生。我以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搶救和加工改造,使之成為在今天仍然充滿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精品,是我們這些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守望家園”,在今天已經成為一個嚴肅的重大命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毫無疑問,《青竹故事》的主編和作者在搶救傳統文化方面開了一個好頭,理應得到贊美和敬重。而慶元這個地方,像青竹這樣美麗的山村還有很多,應該也還有很多值得回憶值得書寫的故事,我期待著它們的早日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