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皮上下湖位于慶元縣百山祖鎮黃皮村,距黃皮村6.6公里,距鎮政府約12公里。由上湖和下湖兩個區塊組成,其中上湖又稱天湖,面積2300余畝,平均海拔約1400米,是上下湖的精華區塊,主要的濕地、石龍奇觀、奇松就位于此;下湖位于上湖的東南方向,面積約1000余畝,平均海拔約1330米,是黃皮村通往原企坑自然村的必經之地。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與黃皮上下湖非常之有緣。記得在百山祖鎮工作的近三年時間里,曾與當地的村干部或者陪同友人,考察、游玩上湖達數十次,上湖的角角落落,都曾留下我深深的足跡。每個季節、各種天氣,上下湖就有不一樣的風采。初春五月,是欣賞杜鵑花的最好時節,漫山遍野的杜鵑花,自由競放,爭奇斗艷,有紅的,有粉的,在大山之中,格外耀眼。七八月時節,是采野菇的季節,有牛肝菌,有苦菇。記得葫蘆湖旁苦菇特別多,有時找到一群,數量就達數十個,重量達數斤。秋天時節,秋高氣爽,朵朵白云仿佛就在頭頂,近在咫尺。在這里,你還可以登高望遠,看日出,觀日落……
在深深為上下湖景色所折服的同時,我更為上湖的神奇所迷戀。
據當地村民們說,上湖是一個高山大臺地,猶如“高山出平湖”,四周陡峭,中間平坦,而且面積非常大,就如一個巨大的平底鍋。我曾經找來一張地形圖,打開一看,果如其然。上湖最高的小山包海拔為1483米,而相對低的地方海拔也有1350米。也就是說,在面積達2300余畝的上湖,海拔相差最多也就100余米,而四周基本上都是陡峭的山壁,稱之為天湖可謂是名副其實。
走在上湖,也只是在爬山脊觀“石龍”景觀時才有所感覺要爬點山,不用說幾個濕地,就是一望無際的松木林,幾乎都是猶如平地,真可謂神奇。幾次游玩也就是走在上湖西南一角,差不多只占整個臺地的六分之一。難怪當地的村民都說,就算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如果深入腹地,也很難走得出來,看來這話一點不假。
這種地形地貌在山區實屬罕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我真的無法解答。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網上看到幾張“非洲尼拉貢戈火山熔巖湖奇觀”的照片,突發奇想,黃皮上湖是不是在古代曾經發生過大的火山噴發,在火山熔巖的作用下,將原本高聳的山峰熔為平地,成為如今的奇觀。當然這是本人的猜想或者說聯想,真正的答案還有待專家考察論證了。
幾次走下來,感覺上湖最為神奇的景色主要有奇“湖”、奇巖、奇松。
奇“湖”主要是濕地。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是生命的搖籃,文明的發源地和物種的基因庫,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淡水資源、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濕地資源相對稀少,更顯得珍貴。
在上湖,這里的濕地非常之原始、正宗,大大小小的濕地有十余塊,大的面積有數十畝,小的也有好幾畝。有圓的,有長的,有不規則狀的。有個葫蘆湖,形狀就如一只大葫蘆。“湖”里一般沒有多少水,但地下水豐沛,猶如沼澤地,草長得非常茂密。“湖”邊長著茂盛的松木林,草樹相映,形成一幀幀優美的畫面。隨著季節的變化,這些草時而翠綠,時而枯黃,形成顏色異然的畫卷。特別是四五六月份,隨著“湖”邊杜鵑花的盛開,更是美不勝收。還有一個長湖,寬度只有10余米,但長度卻有上千米,中間有個水塘,長滿了被譽為“水中碧螺春”的野生莼菜,兩尾生長了數十年的紅鯉魚,長度達30多厘米,色澤鮮紅,煞是漂亮。運氣好時,還能與你來個“艷遇”。
奇巖在這里分布非常廣泛,有的平坦如地,有的陡峭如壁。面積大的有上千平方米,小的也有數百平方米,都由一塊石頭構成,甚是宏偉,特別適合人們在此休閑。最為神奇的是當地人所稱的“石龍”,在上湖的西南方向,長度近千米,位于山脊之處,由幾個小山包的巖石構成。石龍的頭部面積有數畝,頂部非常平坦,外邊是懸崖峭壁,在這里可以看到整個黃皮村。有個1米見方的地方,用石頭敲起來還會發出“咚、咚、咚”的聲音,似乎下面是空心的。石龍的尾部在上湖的入口處,長約百余米,平均寬六、七米,最寬處達十多米,由一塊石頭延伸而成。這里有大小不一的“腳印”,非常之逼真,村民稱之為“仙腳印”。這里有一個據說是建于乾隆年間的求雨亭,面積有一間房那么大。歷經風雨,雖已沒有屋頂,但石墻還保存得非常完好。
據說古時每逢干旱的年份,當地村民經常在此敲鑼打鼓向上天求雨,而且非常之靈驗。求雨亭旁,擺著十塊石頭,中間一塊石頭上橫豎各刻著10根左右的線條,猶如象棋棋盤,南北邊各有一塊石頭,可供下棋人入座,東向的石頭距棋盤較近,就如裁判席,西邊的那塊石頭相距約有一米,可供旁觀人入座,其他那幾塊石頭似乎也是供觀棋人座的。問當地的老村民,說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在哪兒了,也就是說至少已經有五六十年了,至于是什么棋盤,他們也不知道,說是“天棋”吧。
奇松在上湖可就多了。有的直接生長在巖石之上,猶如天然的盆景,有大的,有小的,且形態各異,甚為漂亮。最出色的當數孔雀松了,直徑約有七八十厘米,在距地面約五六米高的地方分成兩枝,頂上很多枝丫,但這些枝丫非常平整,就如孔雀開屏,所以村民都叫它孔雀松。在大湖旁邊有一株胸徑約15厘米的松樹,根部雖然長在泥土里,但整株樹貫穿一顆分成幾層的巨石,把上面一層長約70厘米寬約40厘米厚約15厘米的石頭頂了上來,可謂是石破天驚。此情此景,我真的為生命的力量所驚嘆!在石龍的頭部,有一棵大松樹,就如一棵“迎客松”。最下面的那根大枝丫雖已枯死,但形狀非常像一條龍,潛伏于樹上,正欲展翅翱翔。
原始、神奇的上下湖,我也無法用筆一一描繪。黃皮村曾經有一位老人,雖只讀了3冬的書,但能寫一手好的毛筆字、鳥字(每個字都畫有一只或數只鳥),還會作詩。現摘錄其一首名為《上湖好景》的詩,權當文章之小結。
上湖好景
周圍好景錯重重;天梯山上臥巖龍。
兩邊奇松天生秀;鳥語花香別洞天。
星羅棋布大小湖;面積算來畝幾千。
紅日早從低處起;白云時向下方游。
腳踏兩江發源地;眼觀三縣好風光。
清涼世界無匹敵;在此休閑勝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