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于200萬年前起源于亞洲東北部,稍遲于人類來到世上。后來向南發展,在中國分化出特有的華南虎亞種。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與華南虎結下了不解之緣,積淀了源遠流長的虎文化,虎的形象滲透到各個文化領域,諸如虎將、虎子等稱謂,調兵遣將的虎符,部落崇拜的虎圖騰,隨身攜帶的虎護身符。兇猛只是虎的特點,王者才是它的象征,古時只有少數位尊名高之人方敢坐上披著虎皮的椅子,高官富豪一般都不配。虎還是十二生肖之一。“度娘”說,帶有“虎”字的成語竟有300多個,多為褒義。
麗水地處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峰巒疊嶂,植被茂盛,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自古以來以多虎稱著。據清《龍泉縣志》記載:“1255-1257年,虎傷1600多人”。《慶元縣志》記載,從清初到民國發生16次虎患,甚至有5次進入縣城傷害人畜,還記載了3位打虎英雄。《景寧縣志》記載,最多一次“群虎搏食(死傷)五十余人”。耳聞目睹乃司空見慣,不足載冊。1950年,慶元城內發生群虎(1母3幼)逛街的怪事,足見昔日老虎之多。
動物生態學家認為,通過捕食和被捕食可雙向調節著動物種群數量,短期的波動是普遍的,長遠來看,基本能夠趨于種群平衡。而虎居于食物鏈頂端,唯有食物因素起決定作用。假如它與人類“井水不犯河水”,數量多時,食物不足缺少繁殖成本,就會少繁殖或不繁殖,從而調節種群數量。但是,在種群“掙扎”之時,老虎憑著強大的捕殺本領,想從人類那里占些便宜,偶而盜食豬、羊、牛等家畜。據調查,1958年慶元齋郎村被虎叼走豬6頭、牛5頭,合湖村被虎叼走豬7頭;1973年龍泉郊區有人親見虎拖一豬。從現在人們罵豬、牛等家畜時常用的方言“毛馱”,可以推斷過去老虎經常闖入村莊盜食家畜。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家畜被盜食似乎成了人類“正當合理”的托辭,于是雇傭獵戶打虎。資料表明,1954年龍泉捉到2只幼虎;1958年至1960年期間,慶元齋郎村暫住獵戶共打死7只虎;1969年龍泉周村捕殺虎1只。獵人不光打虎,更多更容易地獵殺虎的獵物。食物越少越盜食,越盜食越獵殺,惡性循環,最后導致虎數量銳減。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虎的蹤跡。
1998年12月24日下午,百山祖保護站葉從美等四人在穿山岙路上,看見三只形態特征像虎的動物。隨后,管理處立即組織技術人員進行野外蹤跡調查,收集到大量的證據,有獵物殘骸、糞便、毛發等標本及腳印石膏模型,為完成基因鑒定課題攻關提供了有力佐證。2000年2月18日,在杭州召開浙江省發現華南虎新聞發布會,向公眾宣布:華南虎重現百山祖。新聞界高度重視,前后有《人民日報》等十多家報紙和中央、省、市電視臺作了詳細報道。迄今為止,這是我國最近一次確認華南虎活動蹤跡的報道。
曾有記者問現在還有沒有華南虎,我回答道,作為自然保護工作者,我更相信它還在,人類少了200萬年的“朋友”多可惜?再者,現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了,人們的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山上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了,老虎不必冒著危險走出大山尋找獵物。近年來,我們一直利用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真希望老虎能賞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