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差別,大抵是山有常勢,而水無常形,仁者于山之沉靜中求永恒之真諦,而智者則于水之變易中悟流轉之機鋒。
山,幾乎都差不多,卻又幾乎完全不同。差不多,不外乎石、土、泥、水加草木蟲禽獸組合而成;完全不同,是因為石為骨,泥為肉而水為血脈,草木為容顏,其異亦如面。“高人”看山不是山,是不觀草木而觀地脈。但我輩開門見山,撲面而來的卻是草木,看山依舊是山,且此山非彼山。而山之靈性,往往在草木,自《山海經》以降的中夏文化,講到某山,自然而然少不了講有何奇花異木。
王安石講過很有意思的一段話,“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贝笠馐牵郧坝忻纳剑且驗楸容^近所以去的人多,真正好玩的山,路不好走知道的人自然就少。明人雖然早講過“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但東西南北中,值得大看特看、非黃非岳的山卻不少。
百山祖是山中之山、遠處之遠,離通衢既不便、藏得自然夠深,古圣先賢無一著墨。但氣象萬千,或有奇峰類某岳,或有云海勝廬黃,或有溪潭似九寨,或有珍禽寶獸如武夷。漫步山間,如漫步古代文學史林,謝靈運陶淵明王維李白等等大家的山水詩,都在深澗幽花峰巒草甸中回響,各類山居圖更是俯拾皆是。
百山祖之魅力,不在類黃類岳,而在非黃非岳。在其石、土、泥、水與種種生靈之組合,恰到好處,自成一壯觀瑰麗之天地。海拔自490米陡升至1856米,是以溝壑井然,300余種脊椎動物、2000余種維管植物、400余種大型真菌充盈其間;山高流急,雨水又在山間升騰迂沖,刻削泥石,使大地有極多變化,是以瀑布、草甸、霧凇、濕地、深潭、淺灘、絕壁、密林,諸多形態氣象萬端,既能誘勇猛者登頂高呼,也可引淑女紳士懶步云端,或則享受揮汗如雨、指點星河的暢快,或則心平氣靜地在林間鳥徑上胡思亂想。群山聳疊,人多不能至,種種草木皆欣欣作榮。此山有全球僅存三株的百山祖冷杉,珍稀植物伯樂樹、藍果樹,還有樹皮紅潤溫滑如膚的尖萼紫莖,更有與當地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烏飯樹(南燭)柃木、豆腐柴、苦櫧等。
成百上千種有名無名的野花怒放于斯,飛禽走獸或翔或游或棲于斯,既是植物學家理想的樂園,更是普通人修心養性之圣地。